书缘,是一条长长的灵魂的根。
把心灵托付给梦
让梦带我去繁华的唐朝
那里处处都是诗句
满山遍野是诗人的足迹
——《梦回唐朝》(老咪8岁作)
女儿少年时期就因诗文而闻名,人们总是会问我有关她的“学习”情况,比如怎么教她读书认字的,怎么教她写诗作文,怎么教她朗诵演讲……实际上我从未有意识地教她“学习”,或是让她去参加什么辅导班学会这些“本领”。我小心翼翼地养护着我的女儿,担心成人世界世俗的价值观影响了孩子,唯恐成年人自以为是的功利心误导了孩子,我不会“要”她学什么,我会在意她需要什么,她的快乐点在哪里。我陪着她成长,而不是代替她思想和帮她做决定。
我从来没有有意识地教孩子认字,我读书时,她在跟着看,慢慢就认识了。我想,她认字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非外界的要求,所以她自己想办法就学会了。
我也没有教她画画,她自己从两三岁就随意地画着玩,基本是临摹她看到的图画,还有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画。从4岁开始,她就给自己写的诗配上画。我分析,她画画是因为她快乐。
我对于孩子的培养目标是:期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能独立地思考世界、思考人生、思考生命的人。同时,能懂得养护自己的身体,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之外的事物。也要有能力去挣钱养活自己,而不是追求物质财富。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就一起去读古人的书,看看他们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这个人生,是怎样认识的。我们一起去读唐诗宋词,看看文人墨客对于种种人生的际遇,是怎样看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我们也去观察其他的生物是怎样面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的。这样的过程我们觉得十分好玩,所观察到的一切,常常让我们既感觉优美,也感到忧伤。
因为想去探索这一切背后的秘密,所以我和她一起阅读了大量书籍。我们有了读书的积累,就有了丰富美好的思想感情和文字技巧。
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她,是阅读本身吸引了她。我的藏书对女儿是有着很大影响的。
她小时候天天看到的就是房间书橱中的书籍,看到我在看书,她也要跟着一起看。我就经常在和女儿一起看书的时候给她讲,这本书比你的年龄还要大呢,你还没有出生,它就出生了。女儿觉得那些书很奇妙,比自己的年龄还大,于是就觉得那些书很亲切,就像自己的好朋友,她就很快乐地去接近它们,想知道它们写的是什么。
很多书都是在女儿出生之前来到我家的,有些是我得到的旧书,不知道要比女儿大多少岁。孩子如果是一个果实,她一定有一条长长的生命的根,灵魂的根。有一种必然在她的命运中发挥着作用,她今天的一种际遇,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了准备。
就说读书这件事吧,我们家不是书香门第,可是,我却因为一些特别的原因而喜欢上了书。“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的在千里之外工作的大哥看到单位上在烧书,就悄悄地拿出了几本,在休假探亲的时候带回了家。大哥也认识不了多少字,他想带回来给弟弟们读。我在家里的墙上钉上钉子,搭上一块木板,两头用绳子拉着,摆上大哥拿来的书籍,那就成了我的书架。
因为我有了这些书,还有了一个书架,于是就觉着自己很了不起,因为其他的孩子没有那些书。虽然那时家中很贫穷,我却好像因此可以骄傲于这个世界了。好多年后我读到一句话,家有藏书不算贫,就是那种感觉。
我18岁出来当兵的时候,感觉自己很有底气、很骄傲,也是因为提包里藏着一本《李杜诗选》,还有自己花了五毛钱买的一本新诗集《北京的歌》。
在当兵期间,每到一个地方,我最喜欢去的就是新华书店,到了书店总要买上几本书。我喜欢在自己所买的书的扉页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购书地点以及时间,看着那本已经属于自己的书,心里就说不出的高兴。
其实,那时我也不懂得为什么要读书,怎么读就更不明白,但是,总有一种因缘促成了读书这件事。在我二十五六岁的时候,我看到了我们的一本家谱,其中在数百年前的家训中写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勿谓能享饱暖,即不用读书。”这简单的几句话,对我的触动却很大,好像自己的祖先在看着自己,我想要是不认真地读书,那就对不起祖先。
所以说,一个人的根是很长的。《西游记》第一回的题目就是这样说:“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一个石头变化出来的猴子都有一根无限长的灵根,何况一个有灵气的人呢?
编辑旁白:在幼儿期间,家庭创造出阅读的氛围,孩子就可能喜欢上阅读。作者是一个高明的领路人,他把孩子引入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书堆里,读书让她成才,更让她智慧而幸福。睿智的父亲母亲:让你们的孩子喜欢读书,会读书吧,这是家庭教育的王道。
本文内容摘自漓江出版社授权选载的《让童年发生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