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敏感多疑
有一位妈妈打电话说,她家一个五岁的小男孩,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常常担心家长不要他了。因此,总是与妈妈形影不离,如影随形,妈妈上哪里他都亦步亦趋,就像个小尾巴似地紧紧跟随着,生怕把他给丢了,甚至不乐意上幼儿园。有时候,就是在妈妈的身边,他还经常有意地讨好家长。比如,见妈妈由于劳累或心烦不想说话,便千方百计地哄你、逗你:“妈妈,笑一个。”“妈妈,我给您讲个故事吧。”
妈妈说,孩子的 这种表现,我感到莫名其妙;同时,也让我心里酸酸的,感到很不是滋味儿。我不想让他这么敏感、多疑。请问,该如何做?
可能是家长说话不慎重刺激了孩子
接到这位妈妈的电话,我心里也感到很沉重。怎么,这么小的孩子心理上就出现了问题?值得庆幸的是,这位妈妈还比较敏感、细心,及时发现了。
小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孩子不听大人话,违背家长的意志或意愿,或是有毛病“屡教不改”,导致家长不耐烦时,家长可能曾简单粗暴地吓唬说:“你要是再不听话,妈妈可就不要你了!”
一般的孩子,听到家长这样吓唬,知道妈妈真的生气了,可能会在行为上有所收敛。但如果孩子从未看到过孩子失去妈妈后的焦急、痛哭、无助甚至悲惨的情形,没有这种视觉印象,也不会反应这样强烈。因为孩子没有亲身体验和感受,一般不会害怕。有的孩子害怕,很有可能是孩子在电视或电影中,看到过父母遗弃孩子故事情节;或者是亲耳听到大人当孩子面议论这类真人真事;或是在大街上亲眼看到过被家长丢失,孩子声嘶力竭地呼唤家长和嚎啕大苦的可怜情景,使孩子心灵上受到了严重刺激。
小孩子出现这种心理状态,一般情况是妈妈说“不要你了”的强烈反应。爸爸一般不这样说,就是说了孩子也不怕。因为小孩子都跟妈妈比亲,对妈妈更依恋、依赖。
心理学家在研究小鸭或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追随、依恋。孩子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是母亲,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与母亲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是在母亲的哺育下生存、生活、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势必会产生一种对母亲偏好和追随的反应,视母亲为自己的保护神。因此,母亲说这样的话,会使孩子反应特别的强烈。
小孩子出现这种心理状态,还有可能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潜意识,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自我保护是避免被伤害的一种本能,是与生俱来的。而产生这种过于强烈,也就是“过度”的反应,从根本上说,是与孩子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
“气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的脾气、性情,主要是先天的,很小的孩子就表现出不同的气质类型。到妇产医院就会看到,初生的婴儿有的好哭好动,有的则比较安静;有的哭起来没完没了,有的是哭一阵就不哭了。孩子稍大一些,有的好闹好动,见生人不认生,有的则比较平静、安稳、拘谨,害怕生人,气质差异很大。
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学说,把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强 而不平衡型;二是强而平衡、灵活型;三是强而平衡、不灵活型;四是弱型。气质类型本身,并没有好与坏、优与劣之分。但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都存在着易于向某些积极的或消极的品质发展的可能。因此,在家长管教孩子时,要特别注意。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属于上述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大多数人属于介乎各种气质类型的中间类型,即综合型。其实,人的气质类型,主要分为强型和弱型两种。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胆大、勇敢、坚强、开朗,天不怕地不怕,无所畏惧,这属于强型气质。从这位家长描述的现象看,这个孩子比较胆小、怯懦、畏缩,莫名其妙地怕这怕那,他的气质属于典型的弱型。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在管教时,必须有所区别。
有的家长,由于不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太注意孩子气质类型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做事比较随意、随便,口无遮拦,没有分寸,不知道要把握尺度,随意吓唬孩子,比如“你要是再烦我,妈妈就不要你了!”要是面对属于“强型”气质孩子,还问题不大。(注意:无论对什么类型气质孩子,最好都不要这样吓唬。)要是面对“弱型”气质的孩子,可能会在无意之中伤害了孩子,造成心理的阴影,时刻担心会被妈妈遗弃。
面对“弱型”气质类型的孩子,家长要言行谨慎。
面对这种“弱型”气质类型的孩子,家长应当言行谨慎,对孩子多一些积极性的评价,甚至可以是夸张的评价,尽量不要给以消极的评价或随意吓唬孩子。要通过多鼓励、表扬、赞赏,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壮大胆量。同时,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慢慢就会好的。因为有的孩子胆小、怯懦、畏缩,除了先天的因素以外,一般和身体状况也有重要的关系。
要给这种气质类型的孩子以宽松的生活环境。所谓“宽松”,一是不要管教太多、太严,要有意识地容忍、宽恕,让这种孩子的天性和个性充分表现,尽量少束缚、限制;二是不要事事给予评价。有的家长平时不像是家长,而活象个老师,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教育妈妈”,不论对大事还是小事,事无巨细,一概进行评论。一说话就是教育,就是指导,就是评价。这会让孩子时时刻刻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从而变的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畏缩不前。
孩子出现这种敏感、多疑的心理状态,与孩子对家长,特别是对妈妈太过依赖、依恋有直接关系。要克服这种不良心态,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要创造条件试着让孩子离开家长,特别是离开妈妈。多跟别的大人或孩子相处,让孩子亲身获得暂时离开妈妈也很安全的体验,情况就会慢慢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