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危险

2017年05月23日 06:00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各种危险,跌落、触电、溺水、烧伤、车祸、窒息、中毒、自杀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些危险都不容忽视。男孩好奇心强,天不怕地不怕,不能理性思考,对大人的劝告通常充耳不闻,让大人颇为担心。

  有些好动的孩子不知“天高地厚”,乱爬乱闯,假如大人不让他们懂得危险意识,很可能会出现悲剧。常有报道说学龄前的孩子在家无人监管,爬来爬去,结果从窗口掉到楼下,摔成重伤甚至死亡。有些孩子出去玩水溺水身亡。有些孩子玩火,造成一场火灾。由于无知和能力缺乏,孩子面临的危险实在太多。

  有的孩子很淘气,大人想约束他,又怕扼杀他的天性;如果任由他发展,又担心他的安全,就怕他玩一些危险游戏,或者发生触电、溺水等现象,但健全的恐惧感为孩子健康成长护航。孩子知道危险,才不会“天不怕地不怕”“无法无天”,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去做无畏的冒险。

  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体验危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安全教育方式。吃一堑长一智,在尝试中才能明白危险究竟是什么,并培养起规避危险的意识。家长的保护和逃避,只能保证孩子一时没有危险,可是当他们独自面对危险时就会缺乏应对的能力。

  电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它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大,但也非常危险。尽管家长都会在孩子面前强调电的危险性,小孩子却始终对电充满好奇,不把大人的警告放在心上。

  有家长说,我都已经告诉孩子不能碰这个东西,可他就是不听,还要玩。所以,与其跟孩子说一百遍,不如让他体验一次。比如我们可以从小给孩子灌输危险意识,通过耐心的游戏或者让孩子亲自体验来告知孩子这些物品的杀伤力。或者在热水不足以烫伤孩子的基础上让孩子去触摸,让孩子自己能自觉地远离这些危险。

  一位年轻的父亲曾跟我聊起他的孩子,说小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可胆子特别大,什么都不怕,拿起东西就往嘴里送,爬过家里的椅子、电视机、茶几,连窗口都敢去爬。他也摔倒过很多次,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可孩子却不当一回事,依然我行我素。

  让父亲担心的事情还在后头——孩子不知什么时候对插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趁大人不注意便把小手伸过去按开关。家长多次严厉地告诉孩子,开关里面有电,会把人给电死,孩子反而更感兴趣,还怀疑地问:“电真的很厉害吗?”

  父亲觉得这个问题不能随意敷衍,因为任何敷衍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如果孩子的问题从大人这里得不到答案,他一定会自己去发现的。

  父亲郑重地回答道:“是的,电的用处很大,我们开灯、做饭、空调、电视都要用电。你看停电的时候多不方便。但是电又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就会夺去人的性命,所以又有人把电叫做‘电老虎 ’。”

  这位父亲把孩子带进书房,打开电脑,在网上找了一些有关电的图片和视频,告诉孩子电的产生、电的威力和电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为了让孩子能够更深刻地认识电的危险,父亲拿来一个电蚊拍,孩子惊叫起来:“爸爸,这是我的玩具。”可是孩子从来不知道这玩意里面有电。

  父亲告诉孩子:“这里面只有一点点电,但是就能够把一只苍蝇电死掉,更不用说蚊子了。”为了证明给孩子看,父亲特地带孩子出去找苍蝇,在一个臭气熏人的垃圾堆旁,父亲发现了很多苍蝇,然后让孩子按住开关,把电蚊拍朝着苍蝇挥去。电蚊拍发出“啪、啪、啪”的声音,一只只苍蝇就相继往地上掉去,孩子对此无比惊叹。

  父亲带着孩子离开垃圾堆,孩子还兴致勃勃地去找其他昆虫做试验,直到阳台上的蚂蚁都被电蚊拍电得不能动弹,孩子才恋恋不舍地住手。但是他还是想试试电对自己会不会造成危害,就把手指放在电蚊拍上,但又不敢按下开关。父亲看到后,笑着说:“孩子,你会有一种麻麻的感觉。”孩子见父亲没有阻止,就放心地按下开关,果然手指上传来一阵麻痛感。孩子马上缩回了小手,电蚊拍也掉在地上。

  父亲又告诉孩子,电蚊拍里面的电只有一点点,但是家里的开关、插座,外面的高压线所带的电,如果人碰到的话,会被电成黑炭。父亲还找了一些不是太恐怖的触电图片给孩子看,看着孩子脸上惧怕的表情,父亲觉得这一番苦心引导总算没有白费,孩子终于知道电的危险,再也不敢玩电器插座了。

  安全教育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教育,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危险,也可以适当地让鲁莽的孩子通过体验了解,比如家长可以用烧水壶烧一点水,等到壶有点温度即可,不要烫手,让孩子触摸一下,明白“烫”是什么概念。家长用刀具切菜的时候,不妨让孩子旁观,了解刀具的作用,并用刀头轻轻触及一下孩子的皮肤,让他明白疼痛的概念……也许有的家长不能接受我的做法,但是只有让孩子真正体会到了危险可能给他们带来的伤害,他们才不会再亲自去尝试。

  对于不可亲身尝试的危险,家长可以找真人真事,最好是跟孩子的生活贴近,能给他带来心灵震撼的事例来教育孩子。比如小孩子喜欢玩水,我们总不能让孩子体验溺水,这样的试验太危险了,搞不好真的会发生事故。家长可以做的是,陪孩子一起看看这方面的新闻,这是一种间接的体验。有机会,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看生活中的溺水事故,让孩子知道玩水可能造成什么可怕的后果。

  有些家长往往采取“堵”的方式,禁止孩子去碰危险的东西。他们总是说要把孩子保护好,可是保护并不意味着让孩子不懂得什么是危险。孩子总要长大,家长怎么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呢?不给孩子灌输正确的安全知识,让他们理解什么是危险,这样的做法反而会害了孩子。

  一位家长就是这样对待他的孩子,时刻保护着孩子,生怕出了什么事情。孩子要爬楼梯,家长怕孩子会摔下来,干脆抱着他上楼。禁止孩子玩水、玩电、爬树、开煤气……孩子上学后,有一次去乡下春游,别的孩子在水坑里捉小鱼小虾,他却不敢下水,因为家长说过玩水危险,他只好安静地坐在一边看着。

  正是因为出去也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获得乐趣,这个孩子越来越喜欢窝在家里。眼看着孩子渐渐长大,可他对很多事物依然感到恐惧,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家长才惊觉自己对孩子的保护过了头。可是此时才鼓励孩子大胆一点已经晚了。

  要让孩子生活在一个绝对安全的世界里非但不可能,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还会让孩子失去抵抗和防御危险的能力,变得非常脆弱和胆怯。所以,鼓励孩子去尝试一些新事物,勇敢了解各种危险是成长一个必要的环节。家长培养孩子的危险意识,是对孩子生活常识和生存本领的培养。孩子脑子里没有对某个事物建立起“怕”的概念时,他就很有可能莽撞地去尝试。

  培养孩子“怕”的意识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是不随意干扰孩子玩耍。家长对孩子玩耍的危险系数有一定预测的能力,如果孩子的玩耍比较安全,那就没必要打扰,让孩子尽情地玩。

  其次是要避免叮咛说教。孩子对许多事物都感兴趣,玩耍的时候比较单纯而认真,全然不知危险为何物。这时候家长不能批评孩子,也不能有任何的说教,避免唠叨。叮咛多了,孩子反而会觉得烦恼,有逆反心理。

  再次是不能哄骗和吓唬孩子,否则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对有些危险形成不正确的印象,变得过分小心翼翼。有些家长在用实物教育孩子时,喜欢夸大危险,吓唬孩子,以为这样的方式能够保证孩子远离危险。其实,这样的方式也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永久的恐惧心理。最好的做法是,以事实说话,客观地说明危险程度。例如关于“电”的教育,要让孩子懂得多少电对人体不会构成危险,超过多少电压就会有生命危险。

  最后,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辩证地看待危险事物,既要让孩子明白事物的危险性,不要轻易以身试险,也不能因为危险而否认一些事物的用途、好处,阻挠孩子的探索和学习。

  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从小教他们辨别危险,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非常重要。涉及安全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实事求是,过分夸大危险以阻止孩子的探索行为,或者过度提倡冒险都不是良策。

  本文来自何贤桂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