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捆绑”孩子去追求所谓的“成功”

2017年06月19日 06:22 新浪教育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热播电视剧《小别离》围绕中学生出国展开,讲述了三个家庭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升学、留学等抉择的故事。

  看着剧中的父母为孩子的未来殚精竭虑,引发了很多父母对于孩子未来生涯发展的焦虑。我国许多家长对孩子美好未来的规划:成绩名列前茅→考入重点高中→考入重点大学→拥有美好人生。

  父母设定人生路线

  然而现实真的是这样的吗?说起这个,想起我的一位同学。他就是典型的按照父母设定的“美好生活逻辑线”来发展:小时候成绩名列前茅,后来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又遵从父亲的意愿考上了公务员。在外人看来,他现在有车有房,生活稳定,是多么让人羡慕。但是他却跟我诉苦,说他过得并不开心,他向往的生活方式根本不是这样的。

  是的,也许别人眼中的他是幸福成功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这么觉得,他觉得自己并不成功。后来,这位同学顶住家里重重阻力辞职,自己创业,经历了一些失败,现在把自己的事业经营得不错。我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的脸上洋溢着真正的笑意……

  看到同学所经历的,再加上近几年工作接触了许多学生,我觉得由父母规划的那条“美好生活逻辑线”中“拥有美好人生”之前的成绩名列前茅等因素并非美好人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被父母“捆绑”去追求所谓的“成功”

  现代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和多元化,人的成功有多种方式和途径,每个人心目中的成功也有不同的定义。而许多父母却还在用“老一辈”的逻辑“捆绑”孩子的选择,从他们角度出发作出判断并驱使孩子去追赶,让孩子去追求他们眼中的“成功”。

  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做父母的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更多地去引导而不是要求孩子。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制定适合他们特点的成长目标,让孩子能够自信而快乐地为自己的未来奋斗。要实现以上这些,我们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两点。

  引导孩子认识自己、探索社会

  前文提到的那位同学,他的父亲无疑是很爱他的,希望他未来能过稳定的生活,所以“安排”他考取公务员,但是他似乎对这份爱并不买账。所以我们在费尽心思为孩子谋划未来的时候,应该首先意识到这份爱护应该从了解孩子开始。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了解自己,并对社会和职业进行探索。

  在我国,上大学之前,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许多学生临到大学毕业,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怎样的工作。这种状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对自我和职业不了解。

  在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孩子在小学期间,父母就会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职业体验、兼职工作,找到他们的职业兴趣点,并发展各种能力,且把关注点向外拓展,更多接触社会。

  说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个耐人寻味的教育现象,即“第十名现象”。有教育专家发现,一个班上最有出息的学生,往往是第10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学生。他们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那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

  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这种现象: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等。成功智力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是分不开的,而且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在学校成绩很好的一些学生,往往把太多时间花在了书本上,忽略了成功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让孩子在对自己和社会的探索中发展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 进而发现自己的特长,并以此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基础。

  做孩子的人生导师而非指导员

  当问到希望孩子将来有怎样的人生时,大多数父母都回答:“希望孩子一生健康快乐”。虽然家长们的期望都差不多,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父母又失了初心,不由自主地想控制孩子,让他们成长成自己期望的模样。

  那么,家长如何去做好这个人生导师呢?中学生处于十几岁的年龄阶段,社会经验较为欠缺,看待问题的时候容易片面。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多方面、多途径地去看待问题和了解外部世界。具体途径上,可将“人、事、网、书”等四方面结合起来:首先,在孩子成长的各个关键期和转折点,家长都可以试着用“跟人学”的方法,找到“圈内人” “当事人”做深入的生涯访谈,帮助孩子了解真实的学业和职业环境,这样孩子才不会“雾里看花”,而是能刷到真正有含金量的“经验值”,引领他们前进的方向;其次,还可以为孩子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能“从做中学”,能真正地去感受和体验;另外,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基本上所有事务都能在网上找到相关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网上的信息纷繁芜杂,需要仔细分辨;最后,读书是认识世界的一个最传统的方式,不过书上的信息多有时滞性,需要联系实际取舍。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