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几岁留学最适合?

2017年08月31日 06:30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每每回国,亲戚朋友最爱聊的话题之一就是孩子应该什么时候出国留学。他们殷殷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个干脆利落的“标准答案”。但是留学这个事情虽然和年纪大小有关系,更由孩子的性格和经历为主导,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出国留学并不是一贴“万能药”。在国内教育制度下挣扎的孩子,到了国外不见得就如鱼得水,在国内特别优秀的学生出国也可能跟不上,并且可能为其带来心理上无法承受的落差。每个孩子出国都会经历很长的适应过程。一旦孩子调整适应过来,将受益无穷;如果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者走了下坡路,留学的经历会遍布荆棘,得不偿失。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几个现实生活中的留学的故事。

  Ryan的故事

  Ryan是我的表外甥,今年14周岁,已经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就读8年级。留学这一年来,他长高了10多厘米,掉了将近20斤肉,结交了世界各地的朋友,融入了就读的高中,成绩优秀,并加入了足球校队。他说虽然想念苏州的白米饭和红烧肉,他也非常喜欢自己的学校和温哥华这座城市。

  Ryan在苏州长大,曾就读于苏州赫赫有名的重点小学和最好的初中。从小他就对两件事情着迷,足球和“二战”历史。我的表嫂很早就当上了全职妈妈,带着儿子走遍苏州学游泳、学象棋、学英语、学钢琴。Ryan的成绩中等,但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性格属于敢爱敢恨、心直口快的那类。老师曾在课堂上说错几个历史细节,他就毫不犹豫地举手纠正、辩论,让老师几乎下不了台。

  Ryan上初一的时候,我表嫂开始和我商量他出国的事情。她自己非常纠结,因为一方面想让儿子在国内读完高中,性格更成熟一点。另一方面又恐惧苏州巨大的中考压力,想一走了之。我的观点是,以Ryan目前的性格和状态,他随时可以出国留学。我的理由是,他的性格外向,能言善辩,敢想敢做。他看到不合理的现象敢于发言,甚至有时候让同学或老师尴尬,到国外也不会让自己吃亏。

  Ryan 酷爱体育运动,足球踢得非常好,喜欢集体活动,爱交朋友。体育是不需要语言的,并且是结交朋友最好的方式。由于他学习成绩一般,所以在初中并不受到老师的喜爱。加上他生性好动调皮,时不时会犯点儿小错误,被老师批评,爸爸妈妈是学校的常客。老师预言他最多能考上一个普通高中,重点高中没有什么希望。Ryan的英语读写虽然不能达到国外同龄人水平,但是基础很好,口语一直以来有外教辅导,交流没有问题。

  对我表嫂来说,最终让她做出抉择的是儿子自己的决心和态度。Ryan在初一的寒假去加拿大维多利亚参加了一个半月的冬令营。虽然时间不长,却让他爱上了加拿大西岸的风景人情,向往在那里求学。这是他第一次出国生活,独立在营地寄宿,没有父母陪伴。冬令营的课程也是全盘英语,营地学生主要来自加拿大和美国。一个半月的冬令营赋予他对自己在国外学习生活的自信和向往。他对妈妈说,他一定能行。

  初二结束后,Ryan告别了苏州的同学,踏上了留学之路,选择在温哥华的一所小型私立学校就读。一年后的Ryan给所有亲朋好友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除了学业和体育的发展,最让人开心的是看到他更健康、更自信、更快乐了!

  Aurora的故事

  Aurora今年9岁,在上海浦东的一所私立国际学校读小学三年级。Aurora酷爱中文和英文,已经能阅读原版的《哈利波特》,并能给弟妹们讲述了。Aurora的妈妈是中欧商学院的早期MBA,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留学后回到国内推广国际体育赛事。Aurora刚出生,妈妈就决定要用西方的教育理念培养她。

  对Aurora的妈妈来说,接受西式教育并不等于要出国留学。她认为上海资源异常充足,很多国际学校并不输于国外的硬件和师资,甚至更胜一筹。 在她看来,中西合璧的环境和教育对女儿的成长更有帮助。她自己在国外留学的时间虽然不长,却让她认识到中文和中国的文化背景给她在美国带来的独特优势。

  Aurora英语的听、说、读、写已经和国外同龄孩子同步,她同时也酷爱中文和书法。她的性格既动也静。安静的时候她可以坐下弹钢琴、写毛笔字;动的时候她会去打网球,开故事会。和她交流,海阔天空她都能聊,有时候会让人忘记她是一个 9 岁的孩子。

  Aurora不要出国留学?什么时候出去?这些问题她妈妈似乎不太纠结。她在上海的国际学校成绩优秀,中英文双语并进,课外兴趣爱好很广泛。因为这所国际学校一直到12年级,也没有中考和分流的压力。只要有假期,Aurora和妈妈就背上背包出国旅行。今年的寒假,她们准备到美国华盛顿的亲戚家小住,并且在当地的一所公立学校插班跟读一个月。10岁后,妈妈计划让女儿参加国外的寄宿夏令营。“立足上海,放眼世界”是Aurora和妈妈的口号。在这个越来越平的地球上,也许未来的留学并不代表非要漂洋过海呢。

  我自己的故事

  我出生在计划生育政策刚刚出台、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年代。作为二胎,又是女孩(我有一个哥哥,但是父母还想要一个女孩,于是顶着违反计划生育的压力要了我),我虽然没有享受到当下流行的“富养女”待遇,但对20世纪80年代的物质水平来说,算是娇生惯养的。

  我的妈妈也算她那代人里虎妈型人物。她从小非常优秀突出,因为历史背景等问题,被逼高中退学而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我妈妈就开始策划我的人生目标。我刚入小学,她就告诉我学习目标应该是重点大学。她对我的要求只有一个:只要学习好,什么她都可以包办。我记得在读高中的时候,早上妈妈会把我的洗脸水放好,牙膏都挤好,为我节约时间。就这样,我肩负着妈妈满满的期望和重重的爱,在学海中跋涉十几年,最终拿到全额奖学金漂洋过海来到美国波士顿大学。

  到美国后的第一年可谓不堪回首。一直被妈妈呵护的我,一个连蛋炒饭都没有做过的人,第一次独立生活,而且是在异国他乡。我就读的国际关系学院几乎全是美国人,只有寥寥无几的亚洲学生,诉苦都没有听众。学校的奖学金包括生活费,但是我这个从来没有去过菜市场的人根本不会算账,每个月到月半就入不敷出了 !为生计所迫,我学会了做花式咖啡,去咖啡店打工。我又自告奋勇给教授整理资料、翻译中文报纸,半年后被录用做了兼职的调研助理。

  生活上的艰难且不说,我在学业上一向的自信也受到根本性的挑战。我从小酷爱英语,15岁的时候已经可以阅读《傲慢与偏见》的英文原著,出国前拿到英语专业8级证书。我以为到了美国之后,起码在语言上应该没有障碍。但当我第一次坐在阶梯教室里听课,就傻眼了。教授妙语连珠,课堂上笑声不断,可是我完全不知道他们的笑点在哪里。 最要命的是,绝大多数课是圆桌模式,教授不断和学生互动。一到提问和辩论时,我脑海里就一片空白。只要教授向我的方向瞄一眼,我就紧张得出一身汗。不过,环境是语言最好的老师,半年后我在语言上有了突破性的进步。我的词汇量和语法基础在出国前就比较扎实,6个月的纯美语环境对我最大的帮助是在俚语和口音方面的进步,这也是只有身临其境后才能真正掌握和提高。如果在出国前英语基本功不扎实,大概需要一年多才能获得真正语言上的飞跃。英语障碍被攻破后,其实我还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多年后,我终于明白当年的我其实最缺乏的,也是很多中国留学生缺乏的,是一个叫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 也就是对事件分析和评估的能力,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一个定论和答案。这个能力是美国小孩从上幼儿园就开始培养的。最常见的一个例子是这样的。当我们在背诵1+1=2,1+2=3加法表的时候,美国的孩子在苦苦追问他们的父母和老师这些数字得来的原因。美国的教育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挑战权威,最不提倡死记硬背。在美国,很多考试允许学生带一张纸进考场,学生们可以把公式、概念什么的写在上面;还有很多考试干脆开卷,因为考试是考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点。十几年后的我已经在美国获得两个硕士学位,有成功的事业,得到了很多当年美国同窗梦寐以求的机会。但是偶尔我仍然能发现自己会不由自主地接受一个定论,而我的美国同事或者我的下属却会多追问一个“为什么”。

  美国也非常强调塑造孩子的性格,而不是单纯地培养技能。一个有名的早教专家说,让孩子拥有好奇心(curiosity)和对学习的热爱(passion for learning)是比任何技巧和能力都重要的。拥有好奇心和对学习的热爱,他们就有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为了自己而学习,自己琢磨技能,学习一辈子。如果为了考试或者为了学习而学习,不管什么技能都有不够用的那一天。 当然,中国的教育系统赋予了我很多其他的能力和优势。中国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刻苦和韧性总让国外的教授盛赞。我们的记忆力和应试能力是美国同学可叹而不可求的!

  每年回国,亲朋好友都会说,以你当年那样的成绩和能力,现在在国内肯定会更加成功的,可能早就实现财务自由了,你出国值得吗?事实是,虽然我很怀念中国,也想过回国发展,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年出国留学。从我在星巴克做第一杯咖啡,到我在研究生时赢得第一次辩论赛,到我用英文做第一次电视采访等在国外的每一个经历,也许因为身在异国他乡,也许因为困难重重,这些都更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不空白、也不单一。每每回想起来,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微笑。这样的一段人生经历,我拿什么都不会换。

  本文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授权摘自《从纽约起航》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