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宽识字还不错,于是读绘本时关注文字较多,却对图画不甚感兴趣,请桐妈分析一下利与弊,该如何引导?
这是宽宽妈在我征集早期阅读常见问题的那篇博文下面的留言。非常巧的是,近期在阅读日本图画书专家松居直先生的两部著作和观察桐桐阅读行为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这类问题。下面我就结合宽宽妈的困惑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宽宽妈的问题,其实可以从绘本插图对孩子的意义谈起。一般而言,无字书之外的绘本都是图文并茂的,那么,在孩子的阅读行为中,插图有什么存在价值呢?
1。插图丰富孩子的表象,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提高孩子的理解水平。
插图对孩子的教育价值是文字难以替代的,插图能丰富孩子的表象,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而想象力的发展水平对于孩子理解图画书的能力非常重要,这在听讲故事时最容易看出其中差别,听同样一篇故事,不同想象力发展水平的孩子会有不同深度的理解。松居直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中举过一个例子:同样讲故事的时候提到宫殿,有相关表象的孩子可能会想象出金碧辉煌的形象,没有相应表象的孩子却可能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当然,对于孩子来说,获得丰富表象的途径不止阅读这一种,最好的方式还是多带孩子接触大千世界,让他们在观察、经历的过程中丰富想象素材。然而,孩子的活动范围毕竟是有限的,就像成人一样,要想更高效地积累表象素材,间接的经验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是主要部分,所以,绘本的插图对孩子来说不仅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是不可取代的。
2。插图增强绘本的吸引力,让孩子体验和文字不一样的乐趣。
五颜六色的插图带给孩子的,首先是视觉的冲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插图决定了孩子是否会对某个绘本有直观的好感,有经验的家长可能知道,那些胆小的孩子,看到比较恐怖的绘本封面就会拒绝读下去!再往极端想想看,一本没有插图的绘本,只有白纸黑字,孩子会是什么反应!
有一次陪桐桐读《打瞌睡的房子》,应该说这是一本久闻其名的书,但给桐桐读了一遍之后,我并没有发现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不说,语言也有点重复单调,没想到桐桐却出奇地喜欢,一遍一遍地让我陪她看。我遵命陪读几遍后,小家伙要求我跟她互动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本书的插图非常有意思。整个故事内容涉及的形象在一开始就全部出场了,而且随着文字的展开不停地变化位置,一次次给小家伙带来惊喜,特别是那个小跳蚤,虽然很不起眼,却从头到尾都非常活跃,时而跑到镜子上,时而跳到椅背上,桐桐每次发现了它的藏匿之处,都乐得又笑又叫。这个过程让我发现,孩子看绘本,虽然离不开文字表述的情节,但带给他们更多乐趣的,却是插图,在边听边读图的过程中,他们深化着对内容的理解,也体验着发现的乐趣。
3。插图是孩子理解绘本的桥梁,孩子的图书,可以无字,却不可以无图。
就孩子的阅读行为而言,他们往往是通过读图来进行的,松居直先生早就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发现了这一点。我在桐桐的阅读行为中,对这一点也深有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桐桐看书时通常不再直接听我讲读,而是会主动提出先预习一遍或读完再复习一遍了,这个时候,吸引小家伙读下去的元素,当然就是绘本的插图,而帮助不识字的小家伙理解内容的东西,也是插图!由此可见,对于不识字的宝宝而言,插图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他们的书,可以无字,却不可以无画,极端的例子就是“无字书”。
对于小一点的宝宝而言,在听家长朗读的过程中,插图是帮助他们理解绘本内容的桥梁,对于大一点的宝宝而言,更适合发展他们想象力的无字书则是纯图片的!
此外,绘本的插图,对于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体验不同画家的画风等等,也都有直观的好处,不再赘述。
接下来回答宽宽妈的问题。我觉得可以这样看待孩子喜欢识字却对插图不感兴趣的利弊:孩子识字多,理论而言应该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帮助孩子早日过渡到独立阅读,帮孩子积累识字带来的成就感等等。但如果孩子仅仅把注意力停留在文字上,则对插图的忽略可能会限制其表象素材的积累,不利于孩子在接触陌生的概念时调动既有的表象来进行理解,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甚至,也可能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因为创造力是以想象力的发展为基础的。
那么,如果孩子过分迷恋识字又该如何引导呢?我觉得可以从就插图加强跟孩子的互动着手,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轻松地就插图跟孩子提些问题,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去关注插图,并在孩子配合作答后及时鼓励,帮孩子建立关注插图跟积极情绪体验之间的连接。或者,给孩子买些无字书看他是否感兴趣。当然,如果怎么引导孩子都无法建立其对插图的兴趣,也不要强求,毕竟,丰富孩子表象的途径有许多种,平时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同样可以帮助孩子积累想象素材。更何况,对于热爱识字的孩子来说,识字带给他的乐趣或许也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既然早期阅读的主旨是为了让孩子得到身心的愉悦,允许孩子通过识字愉悦自己又何妨?
本文摘自《“读”出一个好宝贝》作者桐桐妈 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授权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