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给他准备了大量知识性的科普读物,久而久之,儿子也自然地成了一个科普迷,有时候都能给我普及一些小知识了,这种情况让我一度很欣慰。然而,时间长了,我却同时发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给他讲童话的时候,他就会直接揭穿,说这些事儿是不可能的——他已经不相信天真的东西了,因为他太早知道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弄得我现在非常困惑:是否科普读物之于幼儿,还是晚点接触更好?
这个“小书虫”的家长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话题:想象力和知识,哪个更重要?
非常有趣的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爱因斯坦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只是,从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对于学前期的孩子来说,想象力更为重要,可以说怎么夸大都不为过。为什么这么说呢?
2-7岁的孩子,尚处在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里,周围的万事万物,在他们眼里都是有生命的和有意识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傻乎乎”地和小草说话,和风儿赛跑,并乐此不疲——因为想象的存在,自然界的一切,才可以带给他们如此之多的快乐!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童话是属于孩子的,是孩子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在童话中,他们享受着畅想带来的神奇体验,建构着对想象的快乐敏感,舍此,孩子将不成其为孩子,而他们的心智和情感发展,也少了一份独特的资源。
从当前流行的左右脑开发角度来看,学龄前的孩子,正处在发展右脑的关键期,用心理专家李子勋先生的话来说,人类的幸福感、自尊,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自足和社交都是靠右脑来完成的,如果在本应发展右脑的时期,过多地用理性去刺激左脑,致使右脑难以处于饱满的发展状态,那么成年后就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压力和痛苦。
当然,这并不是说,为了孩子内心的那个童话世界以及右脑的充分发展,科普读物就完全没有介入的必要——走到这个极端,也是违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因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随着好奇心的发展,势必对这个世界产生这样那样的“为什么”——他们需要科普读物的滋养!
那么,如何帮孩子平衡科普读物带来的知识和对学前期孩子更珍贵的想象力之间的关系呢?我个人认为至少可以做到如下两点:
一方面,从大的原则上,不人为地偏重任何一方,让孩子的心智发展需要做主,当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就引导他们通过科普读物探究,但不主动提供给孩子过多这样的知识。具体如何把握这个“度”,可以参考“不问不答,有问必答”的原则。
另一方面,提供给孩子的科普读物,最好做到知识性跟故事性的结合,如果能够做到以童话的形式传达科普知识,那就再好不过。记得我陪女儿桐桐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的“小小少年科普绘本馆”系列时,对这一点感觉就比较明显,这套书虽然是在向孩子介绍动物世界的知识,但整个情节都充满了故事性,以至于整个动物世界都变得那么温情脉脉,充满了想象力,我想,这样的科普绘本,是很难损伤孩子的想象力的。
本文摘自《“读”出一个好宝贝》作者桐桐妈 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授权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