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对未来生活的恐惧传递给孩子

2016年10月21日 07:56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我们可以说,焦虑的父母是无法给予的人——无法给予爱、荣誉、尊敬与信任。

  最近一个新学生的母亲来夏山拜访。整个周末,她都在折磨孩子。他不饿,但是她要看着他吃午饭;当他聚精会神地在树上造房子时,她却把他叫下来回屋里洗手洗脸;他把零用钱拿来买冰激淋吃,她却教训说冰激淋对胃有多么不好;他叫我尼尔时,她叫他改称我尼尔先生。

  我问她:“你既然对孩子这样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为什么要把他送到这个学校来念书呢?”

  她天真地回答道:“为什么?因为我希望他自由和快乐,我希望他长大后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不受外界影响而被宠坏。”

  这是《夏山学校》书里“焦虑的父母”中的一段文字。我们看到母亲希望孩子成为独立的人,不受外界影响,却对孩子的行为诸多的干涉;我们看到母亲希望孩子自由和快乐,却不停的限制孩子的自由,阻止孩子的快乐。每个母亲都对自己的孩子怀着最美好的期盼和最纯洁的愿望,却不得不迫于社会的现实或生活的压力,让自己变得焦虑,将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恐惧通过所谓的“爱”传递给孩子,希望孩子的人生路上少一些错误的尝试,少一些弯路的探索,少一些无用的体验。

  对未来生活的恐惧能否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去年英国BBC制作了一档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体验中国教学》。英国名校的初三学生接受了一项教育实验,五个中国老师在一个月内对他们实施中式教育,然后和本校的常规班级进行各科目考试成绩的比较。从而进行探讨,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孰优孰劣。

  文化的冲突,理念的碰撞,我们没有期待真的能从短短的一个月比较出哪一种教育模式更好,毕竟国家的国情,学校的培养方向,学生的群体特征和教育模式本是一脉相连的,不可能割裂地进行评判。但是这样的纪录片总能让我们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得到不同的启发,不论是家长、学生、老师还是学校领导。

  纪录片的一开始,同样的大班集体教学,纪律出现了严重问题,中国老师们认为英国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烈,导致听课不认真,学习随心所欲。因为英国国家社会福利健全,他们的学生不需要通过努力学习考取好的学校,也可以得到一份工作,生活得以保障。这和中国的国情不一样,在中国,好的教育资源有限,学生必须通过考试进入好的学校,从而得到好的工作,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拔得头筹。所以中国学生有强烈的学习的动机,人人都深知必须通过考学改变自己的人生。

  是呀,仿佛从我们人生之初,就已经被设定了一种模式,就是读书考学。从幼儿园开始谈不要输在起跑线都已经晚了。不进则退,优胜劣汰,步步逼近,家长、老师、身边所有的人,都将社会的残酷和生存的压力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我们。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威胁的话还少吗?不要以为只有涉及生命安全的威胁才是威胁,成长的很多细节中,我们都是被威逼利诱的。吃饭、睡觉、学习……

  “如果你掉饭粒,就会有鸡啄你的下巴。”

  “如果你用手指月亮,晚上月亮就会割掉你的耳朵。”

  “如果你吃完这碗饭,就奖励你一颗糖。”

  “如果你还不睡觉,小心偷小孩的把你偷走。”

  “你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连大学都读不了,你的人生就完了,你想扫大街吗?你想捡垃圾吗?”

  成人很好的利用这些“恐惧”让孩子乖乖就范,只是看到了短期效应。却忽视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恐惧只能滋生恐惧,焦虑只会带来焦虑。

  我们以为按照既定的模式读书考学,找到好的工作,生活就从此美好了,其实人生才刚刚开始。从小种下的习惯性恐惧的种子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对未知的恐惧会阻碍我们对幸福的感受力。

  因为恐惧,我们要不停地累积财富;因为恐惧,我们要不停地巩固势力;因为恐惧,我们在半夜惊醒仍觉彷徨不安,患得患失;因为恐惧,我们总觉得没有安全感,容易焦虑和浮躁。

  你还要将“恐惧”传递给下一代吗?

  有人问:“在夏山的制度下,孩子的意志力怎么发展?如果他可以随心所欲,他怎么能培养自控力?”

  夏山的创始人,尼尔回答:

  在夏山,孩子并未被允许随心所欲。他自己内在的法律会在各方面约束他。他可随心所欲的范围仅限于那些影响他——并且只影响他——的事情(理解为:他自己的事,不影响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到底什么是意志力?我能决定自己不抽烟,却不能决定自己坠入爱河,或喜爱植物学。没有一个人能靠意志力驱使自己变好或变坏。

  你不能通过训练来让一个人变得意志坚强。如果你给孩子自由教育,他们会更为自觉。因为自由会使越来越多潜意识变成知觉。夏山孩子很少怀疑人生。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也认为他们会实现自我。

  请注意,所谓意志薄弱,通常只是缺乏兴趣的表现。一个本来不想打网球,却很容易被说动去打网球的人,正是一个不知自己真正兴趣所在的人。

  夏山学校中,不喜欢读书的孩子自由的让自己成了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在某些人的眼里,他们是教育的失败者,但是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找到了工作的意义,自己的价值,生活的快乐。他们的真诚和不做作也同时感染着身边的人,洋溢着幸福的滋味。

  纪录片中一个初三男孩子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只想让我成为我自己,而不是别人眼里的谁谁谁。

  我想这就是没有内心恐惧,不依附于任何权威,内在力量强大的最好回答。本文来源于美天亲子陪伴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