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的小女孩专门对爸爸的隐秘处感兴趣
薇薇今年两岁半了,长得秀里秀气的,一副小美人的模样。她的爸爸林先生是商海要人,平时叱咤风云,“振臂一挥,应者云集”,多少人都得听从于他。
可是,有一个人例外,就是他的小女儿薇薇,反过来林先生还要听她的吆喝,对她言听计从,服服帖帖。在家里,薇薇对爸爸的喜欢程度远远地超越了妈妈,两父女一有空就粘在一起,嘻嘻哈哈,没大没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林先生发现薇薇对他的“要害”发生了浓厚兴趣,总爱歪着小脑袋,盯着那个地方好奇地问:“爸爸,那是什么?”惹得林先生怪不好意思的,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倒是林太大大方方,一把抱过薇薇,笑着告诉她:“那是爸爸尿尿的地方。”薇薇小人精似的说:“哦!”然后笑嘻嘻地又和林先生玩开了。
但过不了半个钟头,依旧歪着小脑袋好奇地盯着林先生的阴部看,用天线宝宝一样的语调顽皮地问:“那是什么?”这回,林先生赶紧学着妻子一样回答她:“这是爸爸尿尿的地方啊!”
也不晓得薇薇听懂了没有,从那时候起,她对林先生的阴部更关注了。有时候,林先生正在看电视,薇薇会跑到他身边,伸出小手去摸他那个地方,然后自问自答:“这是什么呀?是爸爸尿尿的地方!”一副顽皮可爱的模样,让林先生夫妇忍俊不禁。
家长越管,爸爸就越发遭殃。
然而,这样次数多了,林先生觉得一个小女娃整天这样不太雅,便训斥薇薇:“不要乱摸爸爸这个地方,不能摸的,会疼的。”妈妈则说:“薇薇,那是尿尿的地方,多脏呀,不要摸了!”
但薇薇还是我行我素。后来,妈妈意识到薇薇可能是产生“性好奇”了,便心想,大人越是紧张,薇薇越会觉得爸爸的阴部很好奇。于是,她便和林先生商量,以后薇薇要摸,就由着她,假装不理会,让她感觉到摸这块地方,和摸其他地方一样。不料,这样也没有减低薇薇对林先生“要害”的好奇。
有一天晚上,林先生正张开双腿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薇薇走过来,竟出不意地举起小手狠狠打了他的阴部。林先生痛得“哎哟”大叫一声,薇薇稍稍一愣,就“格格”地笑起来,好像干什么坏事得逞了一样,神态又得意又调皮。
从那天之后,林先生的阴部便遭殃了。薇薇总是趁他不注意时袭击他,如果薇薇伸出小手时被林先生看到了,薇薇就不敢打,鬼头鬼脑地盯着他笑,小手儿伸过来去摸。林先生夫妇都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教育过她,也训斥过她,可薇薇就是改不了这个习惯。为此,林先生和妻子都苦恼极了。
孩子不是什么“性好奇”,而是出于对“异物”关注。
在林先生家里所发生的情况在许多家庭都曾有过。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探究”的本能。他们对一切新鲜的东西都感兴趣,都想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希望弄个一清二楚,明明白白。这是两三岁孩子的年龄特征。
这位林先生的家庭成员中,有两人是女性(妻子和女儿),只有林先生一个人是男性。在家里,林先生是孤身一个人,绝对的少数,他就像是住进了“女生宿舍”一样。男女有别的生理机制,林先生身体上的“与众(女性)不同”之处,自然会很容易引起充满好奇心的小女儿的注意。
这不过仅仅是一种不经意地关注“奇异”、“不同”之处,并不是什么“性好奇”,家长不必过于担忧。
面对尴尬局面,家长首先从自身做起,穿着检点。
在林先生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孩子好奇心强的原因,也有大人平时不大检点的原因。
两岁半的孩子是小孩子,但她毕竟是个女孩子。男性家长在与小女孩子相处时,不论多么喜爱自己的孩子也要有分寸,有距离。对异性来说,哪个身体部位是属于“隐秘”之处,即该隐蔽、不能外露之处,即或是父女、母子之间,也要尽量掩饰。比如,父亲在女儿面前就不能只穿一个三角裤或秋裤等紧身的衣服,要穿宽松一些的睡衣或短裤。这点一定要注意。
小孩子关注家长身体的“隐秘”部位,家长不能觉得“好玩”,因为即或父母子女之间也是有相互隐秘之处的;家长觉得有趣,无意中就是助长孩子继续关注;允许孩子随便抚摸,也不大符合中国人的习俗,不宜放任。
年轻父母要特别注意,有了孩子,家长在家里的穿着就不能像过去没有孩子时那样随意了,要有所讲究,禁忌。
日常生活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也要注意逐步引导、增强孩子的“性别意识”,免得出现男孩的“恋母情结”或出现女孩的“恋父情结”。
面对尴尬局面,家长要态度明朗,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然,也不要大惊小怪,把事情看得过于严重,也不要惊慌失措。情不自禁地大呼小叫,无所措手足,一惊一乍地失态,这恰恰对孩子是一种“反暗示”:这是可以“一招制敌”的“关键部位”,她更觉得有趣、神秘,这会在无意之中促使孩子更加关注。
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不需要讲什么道理,因为小孩子根本无法理解。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就要表情十分严肃、不悦,严厉、果断地制止,甚至在她伸出手去抚摸的时候,重重地打她的手,让她感到疼痛。让孩子明确地意识到,这种动作是家长绝禁止的,是不允许的。通过这样严厉的警戒,形成条件反射,有可能一次就可以见效。
要让小孩子知道,父亲的这个部位是不允许动的。然后,利用孩子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在孩子要关注不该关注的“部位”时,想方设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向去。
本文来源 新浪博主赵忠心家庭教育 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