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讲了一个烦恼,说自己家的宝宝1岁8个月了,看着很机灵,但就是学讲话很慢。
问了一下家里的情况,原来宝宝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带,爸爸妈妈想让宝宝从小讲普通话,因此也一直跟宝宝说普通话,但是爷爷奶奶又经常对宝宝说方言,结果宝宝到现在会说的话没几句,怎么办呢?是不是单一的语言环境,更有利于宝宝学说话啊?
宝宝说话晚,与多语言环境无关!
这里首先纠正一个错误的观点,国内很多育儿类的文章都会提到,语言环境过于复杂,宝宝会不知道该学哪种语言好,于是会出现“贵人语迟”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所谓的“失语症”……
这可吓坏了不少妈妈吧!实际上“失语症”是脑组织病变导致的,和多语言环境半毛钱关系都木有!
国外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单语还是在多语(≥2)环境下,宝宝说话早或晚的几率都是一样的。多语言环境下成长的宝宝,学会说话的时间也在正常的范围内。
多语言环境下,宝宝会在不同的表达中,学习不同的语言,然后两种语言系统相互补充。慢慢地,他们会逐渐学会区分两种语言,在和不同的对象说话时,能在不同的语言之间灵活切换,并不会出现所谓的表达障碍!
另外,不同的语言在宝宝的大脑中会产生两个不同的回路,双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宝宝,会对两种语言都作出反应。从大脑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转换的能力,能使宝宝在某些方面有更好的表现,也就是说,多语言的环境还可能让宝宝更聪明!
不少多语言家庭的宝宝说话晚,怎么解释?
估计不少妈妈都会想到身边某个宝宝,因为家里语言太复杂而很迟才学会说话。
确实,很多家庭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宝宝出生后不久就由家里的老人带,爸爸妈妈都想着让宝宝从小就学普通话,但是老人操着一口地道的方言和宝宝交流。不知不觉地,宝宝突然有一天奶声奶气地跟爸爸妈妈说了一句“很土”的方言,那腔调像极了爷爷奶奶……吓得妈妈瓜子都掉了,赶紧用普通话纠正宝宝的口音。
实际上,宝宝说话晚,并不是由于语言环境导致的,而是家里人的态度。
例如:宝宝刚在爷爷奶奶那里学会了一句方言,超有成就感地在妈妈前面说“苹怪”,结果妈妈一惊一乍地回应道:“宝宝不对!不能这样说!来,跟着妈妈学‘píng~guǒ~’”
但是,妈妈一转身,爷爷奶奶又跟孩子说方言了,这可怎么办呢?
宝宝正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出现了说话晚的情况。
很多儿科医生都提到一点,频繁更换照顾者,孩子的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每个照顾者的风格都不一样。在宝宝语言学习方面也一样,大人的意见不合,态度不一,才会导致宝宝说话晚。“到底谁说的才是对的?我应该听谁的啊”——宝宝内心的纠结,爸爸妈妈都了解吗?
家里语言不统一,怎么办?
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实是自然的语言环境,大人刻意干预,才是孩子学语言的最大障碍。
无论是在单语言环境,还是在多语言环境,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少困难。这时候大人不要心急,不要再次纠结到底是“单语言好,还是多语言好”。
家人之间融洽地交流,原来是使用哪种语言的,现在就使用哪种语言。
孩子本身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只要受到家人一致的鼓励,即使身处普通话与方言的双语言环境中,孩子一样能慢慢学会。
威廉·西尔斯说过:“宝宝使用语言,是不用教的,不过他听得越多,就能更好地学说话。”
确实,让孩子学说话,从来就不是让孩子乖乖地坐在小板凳上,听大人讲什么是“主谓宾,定状补”。
语言是在沟通中学会的。大人对宝宝的需求能做出及时回应,在日常生活中多说,自然地说,才真正有利于宝宝学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