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形成这种人与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社会风气,肯定有诸多原因,但是它一定是基于教育,基于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爱的教育。
美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度,在这个国家中,“爱”被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即便是这样,他们对孩子“爱”的教育,最初也不是通过宣讲《圣经》入手的。在美国,我注意到,老师会组织孩子们去观察蜂鸟。告诉孩子们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有许多奇异之处,它的翅膀每秒钟可以扇动50~75次,它每天要吃进相当于自己体重两倍的食物,它从头到脚都长着闪烁异彩的羽毛,头部有细如发丝、闪烁着金属光泽的丝状发羽,颈部有七彩鳞羽,腿上有闪光的旗羽,尾部有曲线优美的尾羽……
当孩子们通过望远镜,通过图片资料对蜂鸟发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老师就会告诉孩子们,这样小小的生命是多么脆弱!为了让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有食物,有住处,我们需要关照它们,于是,老师告诉孩子们,应该爱护野外的花草树木,因为这些野外的每一朵花都可能是蜂鸟的粮仓。当然老师也会告诉孩子们,人类活动已经对蜂鸟造成了威胁,于是就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附近的树上安放喂养蜂鸟的一种专用的喂食器。几天后,当孩子们看到向喂食器聚集而来的蜂鸟时,欢呼雀跃,这时老师会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们,就是因为你们放置的这些喂食器,让蜂鸟有了食物,它们可以更好地生存,可以繁衍后代,炎热的亚利桑那沙漠间也就会有更多的美丽的蜂鸟了。
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就是被这样的故事感动的,他们不仅去听,去看,而且参与其中。孩子最初的爱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萌发的。
记得儿子10岁我刚刚把他带到美国的时候,他特别喜欢钓鱼。谁没有爱子之心啊,好,给他买渔具,再办理一个全年的钓鱼执照。每天傍晚,带他去湖边钓鱼。
可能是因为平日钓鱼的人太少,美国的鱼都特别傻,还没有生出对人类的戒备心。刚刚把鱼饵投入水中,鱼就开始咬钩,摇着线轮一收线,水中的鱼飞也似的追逐着鱼饵,如果把线收得快一些,鱼有时甚至会像飞镖一样蹿出水面。此时,儿子一边收线一边兴奋得大呼小叫不能自已。看着孩子在夕阳映照的湖边一站就是两小时,我的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这么贪玩的孩子可怎么办?他是否知道他在美国要走的路有多漫长,多坎坷?
后来我回国工作了,儿子在美国上了中学,我知道他学习用功,于是想方设法督促他多去室外活动。一天,我从互联网上看到美国市场上正在出售一种新的名为“直升机”机动鱼饵,号称可以轻而易举地钓到更大更多的鱼。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儿子,让他去买一个。
儿子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那鱼可要倒霉了。”接着说:“我已经不钓鱼了。真要把动物杀光,人类在地球上也就成了幽灵。”
儿子养了一只小花猫,非常喜欢它。他这只猫的本事可谓了得!有一天竟然将一只小鸟给逮着了,这家伙并不急于把“俘虏”立即处死,而是不断地戏弄它,当儿子发现时,小鸟已是遍体鳞伤了。儿子赶紧将小鸟从猫口中救下,精心地为小鸟做了个窝,然后到互联网上查找有关小鸟种类、习性和喂养的知识,打电话向当地的兽医询问给小鸟治伤的方法,自己跑到药店去给小鸟买药。此时儿子已上大学,学习非常紧张,可是,他坚持护理着这只小鸟,几天后,小鸟的伤渐渐好了,儿子捧着它走进树林,看着它飞向远方。
我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接受了美国人普遍拥有的生态保护意识,我相信是美国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它成功地造就着信奉美国价值观念的人。
有一次,我开车去朋友家,突然“砰”的一声闷响,汽车右前轮的轮胎爆裂了。我停车换备用轮胎的时候才发现,车上的液压千斤顶坏了。我正在为难之际,一辆白色的汽车停在我的旁边,驾车的是一位老太太。问我:“需要帮助吗?”
我和她说了我的遭遇。她立即下车,打开车箱,把她的千斤顶拿出来给我用。
我忙着感谢,对老人说:“我很快就会弄好。”
老太太说:“不用着急。你什么时候用完了,送到那里就行了。”她指着不远处一个教堂。告诉我,她去那里有个聚会。
我赶忙把我的驾驶执照拿出来,递给她,想让她拿着,让她放心。老太太笑了:“这是你的身份证件,我怎么能拿?再见。”说着,开车走了。
当我把千斤顶送还的时候,老太太还嘱咐我:一定要慢慢开,先到修理厂检查车辆,又详细地告诉我最近的修理厂的地址,看我开车离开。
这些事情给我的触动是深刻的。素不相识,可是人和人之间能够有这样的关怀和信任。这种社会氛围的创造应该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一些中国的留学生朋友曾经对我说,他们自行车出现问题,坏在路上的时候,总是会有开车路过的人停下来,问是否需要帮助。
我为了了解美国社会的情况,还专门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我把自行车放倒在人行道旁,自己坐在旁边,看看经过的美国人会有什么反应。结果发现,经过的汽车不会超过五辆就会有人停下来问我,是否需要帮助。
我当时所在的亚利桑那大学位于美国西南部的图森市。这是一个只有55万人口的城市。我不知道美国西部见义勇为救助危难的浓重民风是否至今影响着那里的人们。至少在美国,那种把助人作为人生的一种享受情形,我看到的太多了。
我曾经在纽约订购了一本图文并茂的精装本大书《好莱坞服装史》。看介绍的时候,觉得这本书有史料价值。可是拿到之后才发现,内容和介绍大相径庭,书中讲的更多的是好莱坞历史影片中那些服装的设计错误。这样的书实在是太专业了,对我来说没有用处。
结束了在学校的课程学习之后,我去美国首都华盛顿考察美国的新闻机构。
路过书店的时候,发现橱窗中正在大力推销一本刚刚出版的《美国公民知识读本》。我突发奇想:我能不能把那本《好莱坞服装史》和书店换一本《美国公民知识读本》呢?
我把想法和我夫人说出的时候,她说:这是美国!商业原则是最高原则。《美国公民知识读本》是畅销书,你的书谁会买?千万别自讨没趣。
我没有听她的,偏就要试一下。我拿着《好莱坞服装史》到了杜邦环岛旁边的一个书店。我对店员说,我想找一下经理。
来到我面前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他问我有什么事。我说:我半年前在纽约买了一本书,发现内容和我想要的不一样。我想用这本书和你换《美国公民知识读本》。不知道行不行?
我还特别告诉他说:这本《好莱坞服装史》是37美元,《美国公民知识读本》是23美元。
那位中年男子说:“没问题。我这个书店的书你进去后随便挑一本。不要考虑价钱。书就是要人读了才有用。没用的书就没有价值了。”他接过那本《好莱坞服装史》,顺手放到了柜台上。
当我拿到那本《美国公民知识读本》的时候,我心中的愉悦已经不是拿到一本有用的书的愉悦,而是感到了生命的被尊重,感到了基于这种尊重之上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我到美国首都华盛顿之后,想更深入地了解美国,于是住进一个美国家庭。
这是一对老年夫妇。老爷子叫本,老太太叫安。肯尼迪总统遇难25周年那天,我看到书房的桌子上摆放着本年轻时候和肯尼迪总统的一张合影。照片上,两个人拿着一份文件正在讨论着什么。
我问本,这是什么场合拍摄的?老爷子神情凝重地说:“是总统任命我出任哥伦比亚大使时。”
我这才知道老爷子的身份。
这对美国夫妇为人十分真诚、谦和。感恩节那天下午,老太太开车几十公里,把我们一起带到弗吉尼亚本的哥哥家,参加他们这个大家族的聚会。七十多岁的本拿着电锯,认真切割着刚出炉的硕大的火鸡,电锯的声响,飞溅的肉末,家人的欢笑,明亮的灯光,充满房间的饭菜香气,汇成了美国传统节日的交响曲。在异国他乡,我感受着这种来自美国人民家庭的真诚与温暖。
春天,我要按照出国时向单位承诺的,如期归国。定好回程的航班之后,我告诉了本。
老爷子有些愕然:“真的要回中国了?我不能送你了。因为我和安已经订了去墨西哥湾度假的机票。正好比你早一周离开华盛顿。”
我马上说:“我会在你们离开之前从家里搬出去。请放心。”
本说:“我不是让你搬出去。你就安心住在这个家里。”
我以为本说的是客气话,于是十分认真地说:“我肯定会提前搬出去。因为我此去就不会再回来了。这是你们的家,你至少要在我走之前检查你们家的所有设施啊。”
本也认真起来:“你说我们是朋友吗?”
我说:“当然是朋友。不过就是朋友,这也是你们的家啊。我不可能在你们不在的时候居住。”
本说:“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信任。对不对?所以,你根本不用考虑提前搬走。”
我说:“你们离开了,我走后家里的大门钥匙交给谁?我此去是飞越太平洋,回到中国去。不会再回来。”
本笑着说:“太简单了。你锁上门之后,把钥匙从门上的信件投放口扔到地板上就行了。”
后来一切就是按照本说的去进行。
我们送老俩口去墨西哥度假。一周后,我们离开了这个美国家庭。
我和这个美国家庭素昧平生,住在他们家中不过半年。而他们对一个外国人能有这样的信任。这真是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难以想象的事情。
在我们的社会环境里,我们会这样相信人吗?我们会这样被人相信吗?
我相信,形成这种人与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社会风气,肯定有诸多原因,但是它一定是基于教育,基于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爱的教育。
我时常在想,我们的教育能够教会我们的孩子面对一只翅膀受伤的小鸟,面对一棵被拦腰砍断的树木,感到内心震动而不是无动于衷吗?如果在我们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中没有设计这样的程序这样的模式,我们就难以企望他们对人类的不幸有足够的敏感,有真切的同情,有肯于为他人、为社会作出奉献的冲动和神圣的责任心。
2012年5月,《中国青年报》报披露: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这段话被参会嘉宾发上了微博后,被网友转发了35 000次。从这样的转载率可以感受到公众对今天教育的忧虑的共鸣。新浪刊载这条新闻之后的跟帖1 125条,参与15 112人。
道德准则的知晓、人生理想的建立对人的一生是太重要了。重要到可以决定一个人整个生命历程所有时段的光色。我们的教育对此的设计可能过于粗糙。
我查阅了一下我们的《小学生守则》: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三、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四、讲究卫生,服装整洁,不随地吐痰。
五、热爱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六、生活俭朴,爱惜粮食,不挑吃穿,不乱花钱。
七、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
八、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
九、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拾到东西要交公。
十、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
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爱!人,只有懂得爱,才能善良,才能正直,才能有同情心,才能有责任感。爱心或许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
中国的《小学生守则》把“爱”的要求列为10条守则之首,爱无疑是重要的。但是,一个刚刚进入小学的6 岁孩子,面对“祖国”和“人民”这样抽象的概念,会有什么感觉呢?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问过我的老师:“什么是祖国?”老师随口说:“就是你从小长大的地方。”我疑疑惑惑地想:我从小是在邮电学院大院里长大的,这里就是我的祖国吗?当然老师随后还有不少的解释,但是,我真是听不懂,直到现在也记不起来老师还说了什么。
后来长大了,知道祖国不仅是从小长大的地方而且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繁衍的地方。再后来当了记者,足迹开始延伸至大江南北,才知道祖国的辽阔和壮美,才理解了祖国和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深刻关系。
然而真正理解“祖国”这个词的含义,还是我到了美国之后。那时,我已过中年。身处异国他乡,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土地对我的心灵是一种何等的召唤、何等的支撑。它让你魂牵梦系,时刻都会左右你的喜怒哀乐。只有当我的双脚离开了祖国的大地时,我才会深切感受到与祖国之间血浓于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当我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驾车飞驰,听着车载音响传出“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的歌声时,会不知不觉泪流满面;当我走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康涅狄格大街上忽然抬头看到中国大使馆门上悬挂的国徽时,我会喉头哽咽,热泪盈眶;在春节聚会上我们中国留学生一起高唱“我的祖国”时,大家心如潮涌,泪如雨下……
在中国时,我对社会问题会怀有种种批判的冲动,就像眼里揉不得沙子。到了国外,听到谁说中国的坏话,我会从心里生出反感,生出愤怒,生出鄙视。就像是对自己至爱的人,我会严厉批评她的错误,但容不得别人对她冷言冷语,更容不得别人对她恶意相加!
真的就是到了美国之后,我才更深地明白了祖国的含义,才更清楚地知道了祖国在一个人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一个人,要有什么样的人生阅历才能理解祖国的概念啊!更别说一个人要修炼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境界是如何之难!
爱不是简单的感情反应方式,爱是一种感情与理性相交相融的过程。爱是一种信仰。它有热切的向往,不渝的忠贞,也有苛刻的标准,心灵的契约。
我们这些“过来人”可以体会到,爱是分为层次的。爱父母,爱兄妹,爱家庭是一种爱,爱花草,爱动物,爱大自然是一种爱,爱祖国、爱人民这应该是爱的更高层次了。孩子怎样才能渐渐走到这个层次?
我们的教育如果想一下子让孩子达及这样的境界,似乎显得有些匆忙了,我们似乎忽视了教育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忽略了一个人生长的客观进程,而当我们硬要超越认知的客观进程强行实施教育上的跳跃时,我们就会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空白。教育的空白只能造成无知。
“祖国”、“人民”,这些我们要让孩子们去爱的对象,对于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只能通过直观感受认知世界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太抽象了!抽象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就不容易被认识,就难以知道为什么要去爱它的原因,因此就可能爱不起来。或者嘴上说爱,心里并不知道怎么去爱。
我们不如先引导孩子们去爱他们能够看到、能够感受到的具体的对象,比如他们的亲人、老师、同学,甚至他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小鸟小狗,让孩子们从珍爱生命开始学习爱。
我想,我们目前这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的粗疏方式,与一个进了清华大学并且已经读到四年级的大学生可以在动物园里用硫酸去烧熊;与一个进入教育学院已经两年,不久就要为人师表的大学生为了自己的脸面就杀死同学之间不能说没有任何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