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眼睛也生虫 防范无处不在的绕虫感染

2017年04月16日 06:30 华声在线-大众卫生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近日,4岁的宝宝(化名)被妈妈领来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门诊,手里拿了一个标本袋。宝妈见到医生后一脸焦急地说:“医生,我从宝宝的眼睛里找出一条白白的线条样的虫子,当时还看见它在游动呢。”透过透明的标本袋,的确发现一条白色线状的物体。该院主治医师杜芬立即与检验科医生联系,第一时间在显微镜下进行辨认,初步的结果为绕虫。考虑绕虫主要寄生于肠道,医生给宝宝采集了肛周标本,进一步确诊存在绕虫虫卵。

  绕虫是如何跑到眼睛里去的呢?杜芬分析,宝宝出现肛周瘙痒时,用手搔抓肛门后,虫卵污染到手上,再经揉眼后进入眼结膜囊内。在温度及湿度适宜情况下,虫卵发育成了成虫。虫子在眼部爬行,刺激眼部,出现异物感、眼红眼痒等不适,才被宝妈发现来就诊。

  据悉,肠道是绕虫生存的主要大本营,其他的如肝脏、胆道、女性生殖系统等也可出现,因此可谓是“无处不在”。因侵害的部位不一,在临床上的表现也不一样。如果寄居眼部可出现感染,形成肉芽肿及包块;也可以出现过敏性结膜炎,甚至出现眼内炎表现。

  绕虫分为虫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细小,呈乳白色线状。虫子经常在感染者熟睡下爬到肛门边出来透透气,并产生数以万计的虫卵,而在条件适宜情况下,6小时后这些虫卵就会发育成能够带来感染的成虫了。感染者常表现为肛周瘙痒、烦躁不安、睡眠不安、食欲减退、夜间磨牙、消瘦等改变;而婴儿常表现为夜间反复啼哭,容易惊醒。一旦感染者搔抓肛门后,通过手-口-粪形成传播途径。尤其是幼儿园及寄宿的孩子们,未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容易形成群体性感染。

  “发现寄生虫感染,家长也不用恐慌。”杜芬介绍,绕虫的治疗主要以驱虫为主。驱虫药主要是针对肠道的寄生虫,促使其麻痹、死亡并排出体外。如异位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可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对症处理,如体表直接取出虫子;形成包块予以手术切除等。寄生虫的感染关键是切断传播途径,做好预防工作。尤其是群居的孩子们,需要切实做好饭前便后洗手,内裤清洗干净后在阳光下暴晒杀菌或用水煮沸消毒杀菌。如发现有小孩感染寄生虫,需进行彻底治疗后再回到群体生活,避免引发反复感染及交叉感染。

  本报通讯员 阮洋 姚家琦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