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患者存在误解,认为只要医生“对症下药”,按正确的时间、剂量服用,就可以了。如果服药后久不见疗效或者是出现不良反应,那肯定是药物的原因,或者是医生没有用对药。其实,服药用的水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一、水的类别
用白开水送服药物是个常识,但仍有很多人为了图方便,“就地取材”,管你是矿泉水、茶水、牛奶、豆浆、果汁,或是含酒精的饮料,能送下药物就可以了。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轻则使药效减弱,重则使毒性增加。
1、矿泉水和白开水成分上是大不相同的。矿泉水里含有开水所没有的铁、钙、镁、锌等微量元素和金属离子,如果药物与矿泉水搭配服用的话,矿泉水里的某些金属元素就易与药物中的成分起反应,有时反而会使药效降低。例如可使四环素类药物、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的抗菌作用减弱,甚至使强心苷类药物毒性增加等。
2、茶水中含有大量的鞣质,容易和药品中的蛋白质、生物碱、金属离子等发生作用。
3、牛奶、豆浆中也含有钙,也不宜送服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强心苷类药等。
4、酸性的果汁汽水会降低碱性药物的药效。
5、含酒精的饮料。因为乙醇在体内经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代谢为乙醛,某些药如甲硝唑可干扰乙醇的代谢,使血中的乙醛浓度增高,出现“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胃痛、恶心、呕吐、气促、嗜睡、血压降低、幻觉等症状,所以甲硝唑、替哨唑,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不得用含酒精的饮料送服,并且服药前后几天也应避免饮酒或服药含酒精的饮料。
而正确的选择是白开水或纯净水,或者是按照药品说明书中提到的其他液体送服。
二、水的量也需把握好
要根据服用药物的性质和剂型特点来调整饮水量。一般服药时饮水量应以足够将药物咽下为宜。大部分片剂150-200ml水即可,胶囊至少300毫升水,中药冲剂(西药中的散剂不在此列)用150毫升,但有些情况下需要多喝水,有些情况下要少喝水甚至不能喝水。总体来讲,人在服用药物时,每日的饮水量应多一些,目的是防止药物性肾损伤。
1、服后宜多饮水的药物
(1)平喘药:服用茶碱或茶碱控释片、氨茶碱、胆茶碱、二羟基茶碱等平喘药时,因其提高肾血流量,具有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多而易致脱水,出现口干、多尿或心悸等症状;同时,哮喘患者往往伴有血容量较低。故应注意适量补充液体,多喝白开水。
(2)利胆药:利胆药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出,机械性冲洗胆道,有助于胆道内泥沙样结石和术后少量残留结石的排出。但利胆药中苯丙醇、羟甲香豆素、去氢胆酸、熊去氧胆酸等服后可引起胆汁的过度分泌和腹泻,因此,服用时应尽量多喝水,以免脱水。
(3)蛋白酶抑制剂:在艾滋病联合治疗(鸡尾酒疗法)中,蛋白酶抑制剂中的雷托那韦、茚地那韦、奈非那韦、安普那韦、洛匹那韦等,多数可形成尿道结石和肾结石,故在治疗期间应确保足够的饮水以预防结石的生成,一般每日须饮水2000ml以上。
(4)双膦酸盐:双膦酸盐对食管有刺激性,须用200ml以上的水送服;其中阿仑膦酸钠、帕屈膦酸钠、氯屈膦酸钠在用于治疗高钙血症时,可致水、电解质紊乱,故应注意补充液体,使每日的尿量达2000ml以上。同时,患者服药后不宜立即平卧,应保持上身直立30分钟。
(5)抗痛风药:应用排尿酸药苯溴马隆、丙磺舒、别嘌醇的过程中,应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同时,应碱化尿液,使尿液pH保持在6.0以上,以防止尿酸在排泄过程中在泌尿道沉积,形成结石。
(6)抗尿结石药:服用中成药排石汤、排石冲剂或优克龙(日本消石素)后,都应多饮水,保持一日尿量2500~3000ml,以冲洗尿道并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盐类的浓度,减少尿盐沉淀的机会。
(7)电解质:口服补液盐(ORS)粉、补液盐2号粉,每袋均需加500~1000ml凉开水,溶解后服下。
(8)磺胺药:磺胺药主要经肾排泄,在尿液中浓度高,易形成结晶性沉淀而产生尿路刺激和阻塞,出现结晶尿、血尿、尿痛和尿闭现象。在服用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和复方磺胺甲恶唑后应大量饮水,以尿液冲走结晶;也可加服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促使结晶溶解从而减少对其对尿道的伤害。
(9)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对肾脏的毒性大,多数在肾脏经肾小球滤过,尿液中浓度高,浓度越高对肾小管的损害越大,宜多喝水稀释并加快药物的排泄。
(10)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经肾排泄,服用后多饮水,可防止药物造成肾损伤。[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尿液中溶解度降低,可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故患者在服药期间应多饮水,稀释尿液,每日进水量应在1200ml以上。
(11)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服药期间应多饮水,防止阿昔洛韦在肾小管沉淀,导致肾功能损害。
(12)柳氮磺吡啶:常用于炎症性肠病,服药期间应多饮水,保持高尿流量,以防结晶尿的发生,必要时服碱化尿液的药物。
(13)一些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物,例如四环素类药物等,不论剂型如何,均要加大送服的水量,以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
(14)环磷酰胺:本品的代谢产物对泌尿系统有刺激性,为了预防肾和膀胱毒性,用药后宜大量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15)胶囊剂。因胶囊是由胶质制成的,遇水会变软变黏,服用后易附着在食道壁上,造成损伤甚至溃疡,所以送服胶囊时要多喝水,以保证药物确实被送达胃部,因此饮水量应不少于300毫升。
(16)其他。还有一些情况是根据病情来定的,如腹泻时服用口服补液盐、发烧时服用退烧药需要多喝一些水,则是因为腹泻需要补充体内水分,退烧出汗会丧失水分的原因。
2、限制饮水的药物
(1)某些治疗胃病的药物:①苦味健胃药加水易冲淡,也不要多喝水,服后不要漱口;②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果胶铋、麦滋林等,服药后在胃中形成保护膜发挥作用,故服药后1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避免保护层被水冲掉;③需要直接嚼碎吞服的胃药,如铝碳酸镁片(达喜),不要多饮水,防止被破坏其形成的保护膜。
(2)止咳药:如止咳糖浆、甘草合剂等,通过黏附在发炎的咽喉部而发挥作用,应少喝水,尤其不应喝热水,避免将药物冲掉。
(3)预防心绞痛发作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麝香保心丸等应舌下含服,由舌下静脉吸收,不可咽下,不需要用水送服,应含服5分钟左右,含后30分钟内不宜吃东西喝水,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4)抗利尿药:如去氨加压素,服药期间应限制饮水,否则可能引起水潴留或低钠血症及其并发症。
三、水的温度也很重要
有些人喜欢用50—6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服药。殊不知,部分药品遇热后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影响疗效。
不宜用热开水送服的药物:
1、助消化类。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类。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指出:“胃蛋白酶遇热不稳定,70摄氏度以上即失效”。
2、维生素类。例如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性质不稳定,遇热后易被破坏,而失去药效。
3、止咳糖浆类。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合剂、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是将止咳消炎成分溶于糖浆或浸膏中配制而成的一类药物。患者服用后,糖浆或浸膏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便于快速控制咳嗽,缓解症状。如果用热水冲服,更易降低糖浆的黏稠度,影响保护膜的疗效。
4、活疫苗。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用时应当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