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何时能不被“温情”的鸡汤蛊惑

2017年03月26日 06:30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现在的家长已经被各种教育理念全副武装起来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那个世俗的成功标准却没那么容易动摇,所以,他们需要的是不受痛苦但是见效快速的药方

  □美国高中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优质教育当然要激发人的创造力,但是激发创造力并不等同于无节制的释放

  冬日的北京冰冻三尺。周末的清早,李煜一骨碌爬起来,因为她要去听一个指导北京家长如何择校、如何买学区房的讲座。其实,李煜是很多家长羡慕的对象。

  自北京开始基础教育的深度改革以来,各个区县诞生了不少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一些本来不被看好的小学,

  因为6年之后可以直升不错的中学,而一下子成为“香饽饽”。李煜家门口就有这样一所学校。

  不过,虽然被很多人羡慕,李煜并不满足。

  “我希望儿子能享受更优质的教育。”李煜说。

  虽然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从国家到各省区、市都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就近入学”定为改革的目标,

  就是想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不过,家长们总是相信:一定还有更优质的。

  讲座举办者介绍,以往类似的讲座听众大概能有300人,但是,这次讲座报名者达到了600人。很多家长像李煜一样,笔记记了满满的好几页。

  在中国,教育对一个家庭来说绝对是头等大事。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以便将来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那么到底什么是优质教育呢?似乎有两股力量在左右着家长们:一股力量来自一拨拨家长的口耳相传,无论教育政策怎么变,这股力量都会告诉你“拼孩”是唯一的正确路径,所以,很多孩子每天早上要到十几公里外的

  名校去上学,为了能上名校孩子曾经学过奥数、英语、钢琴、舞蹈等等;另外一股力量来自那些“心灵鸡汤”,

  告诉你比压力、成就更重要的是快乐,所以,另一些孩子的生活远离课外班、作业,甚至远离中国的学校。这两股力量方向相反、一硬一软,但,都足够强大。

  不过,在不久前,新东方优能组织的2015年中国基础教育白皮书的发布会上,不少专家告诉家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对“优质”有种种误读。

  优质教育=“名校”?

  这个等式是大数据运算得来的结果。来自新东方的那份基础教育白皮书上的调查显示,4000个网民进行答题的调查中,说起“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有3251人首先想到的是“名校”。

  那么名校就等于优质教育吗?

  李进先生这几天正在陪孩子参加艺考。女儿的理想目标是清华大学,为此在两个月的封闭训练中,孩子一声苦也没叫。在李进看来,女儿的这种吃苦学习精神在6年前根本是不可能的。

  李进女儿小升初正赶上北京择校最热的时候,竞争也相当惨烈。好在李进的职业跟教育系统沾边,所以,托了各种关系终于进了一所“名校”。

  但是,自打进入名校那天起,李进的女儿就没找到过感觉。班里的大多数学生都在课外学过数学和英语,这种差距让女儿的成绩一下子落在了后面,再加上“名校”特有的明里暗里都弥漫着的竞争,到了第一学期结束时,李进的女儿彻底厌学了,说什么也不再想回到学校。

  女儿从小就喜欢画画,而且画的相当不错,但李进一直说服女儿尽可能走上更加高效的名校之路。

  但是,面对因厌学而情绪抑郁的女儿,李进没办法只能放弃名校,把女儿转入了一所美术学校。

  转学之后,李进女儿的学习状态彻底改变了。

  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曾经说,“有人问我西湖边上的别墅喜欢不喜欢,我当然喜欢,但是我从来不会去想要不要拥有这样的别墅”,因为,生活中大家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量力而行。

  但是,在教育上,这样一个常理却往往被忽视。

  一位校长说,他曾经看到一位老师留的十一长假作业:7篇作文,“大概在这个老师看来一天一篇作文不算太多,张弛有度依然是生活中的常理,但是这位老师的头脑里根本没有想,长假本来是要让学生休息的。”

  懂教育的人都知道这不符合教育规律,但是这样的学校却因为成绩越来越好而成为家长争相想挤入的名校。

  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的学校?“丰富性可能是特质之一。”夏谷鸣说。夏校长的理解被很多教育界人士认可,“大众化教育带来的问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不仅是智力上,个性上差别也有很大。”在过去,虽然无论文理都要学习理、化、生,这些学科的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除了能够比较娴熟地解决学科问题,还要看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是否体现了科学精神,有实事求是、科学质疑精神。现实中是否有对规则的敬畏?”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说,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必定要在价值观和办学特色上发力。

  不过,这样的表述跟“高一本率”、“全班五分之四考上了北大清华”等相比还是显得冲击力不够。

  优质教育=快乐主义?

  学奥数、学英语、一门心思为成绩?专家说优质教育不是这样的。于是,一些家长往相反的方向走,纷纷把孩子送出国外,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国外的教育轻松快乐,没有那么大的应试压力。

  中国的教育已经被一股西来的“快乐主义”洗了脑了。有专家这样说。

  尤其在小学阶段,三点半就放学、低年级不留书面作业、期末考试由传统的笔试变成了闯关、游戏等欢乐感十足的“乐考”。

  部分家长和专家之所以对“快乐”如此痴迷和崇拜,是因为他们看到国外的孩子就是在极轻松的状态下拥有了天马行空的创造力。

  但其实,西方教育就是这样完成了淘汰:普通人家的小孩每天下午下课后快乐地去玩耍了,但是很多精英阶层的孩子要用这段时间付钱去额外学习。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介绍,不久前在美国一流大学与北京大学的研讨会上,当场模拟了一次美国大学录取的过程。在一堆资料中,有两个对录取来说很核心的表格,其中一个就是孩子的基本成绩。“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个孩子的GPA(一个学生高中4年成绩最终换算成的一个成绩,最高分是4.0)分数是3.96,这是核心。”

  陈志文说,这个操作过程给人触动很大,美国这些顶尖大学录取时,成绩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

  很多留学机构也给出了类似的解释:美国一般的大学,社区大学或排名较为落后的大学对于申请者的GPA要求在2.5~3.5之间,但是好一些的学校GPA至少要达到3.5,“很多顶尖学校最终录取学生的GPA平均分都达到了3.8或3.9。”一位留学机构的人员说。

  据报道,美国一记者花了一学年时间,在美一所公立高中蹲点。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书名叫《梦想的学校》,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这本书描述了这所

  美国高中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付出才有回报。

  这大概是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因果关系,但是当“快乐教育”这碗“鸡汤”上桌之后,中国家长怎么一下子忘了囊萤映雪、闻鸡起舞、凿壁偷光的典故?

  说到底,焦躁、盲目跟随、急功近利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结果——虽然从表面上看,现在的家长已经被各种教育理念全副武装起来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那个世俗的成功标准却没那么容易动摇,所以,他们需要的是很少痛苦但是见效快速的药方,当听说“别人家的孩子小时候疯玩,长大后仍能创造巨大财富”的时候,

  家长们怎能不动心?!

  其实,辛苦并不意味着不快乐。那些付出艰辛之后获得的成就感与少写几次作业、多做几次游戏所获得的轻松快乐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中国教育的问题关键,是不顾孩子个性差异、兴趣志向不同,而一股脑地把他们轰在同一条道路上学习比拼,并且不断加大这条路上的竞争压力。

  中国孩子心底真正的不快乐是没有把学习变成自己内心的需求,再加上社会上一浪高似一浪的呼喊:“我们的孩子是不快乐的!”孩子们还没上阵就已经累了。

  优质教育=释放天性?

  还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是因为国内的教育让孩子失去了创造力。

  没错,教育就应该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释放每个孩子的天性,优质的教育就应该让他们焕发自身的创造力。

  北京老廖的两个儿子特别淘气,他和爱人三天两头被叫到学校。“咱们中国的老师喜欢小题大做,都是一些小事”,老廖说,比如,“上课玩玩具”、“在厕所里打闹”、“偶然会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跑到别的同学座位上”。

  为了不压抑孩子的天性,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老廖移民了。

  但是,移民一年后老廖后悔了。

  孩子上学没多久,老廖也被美国老师请到了学校,因为中午吃饭的时候儿子不知道为什么用勺子敲打饭碗,

  “发出很大声响”。

  “他来美国时间还太短,有些行为可能跟沟通有关。”老廖试图跟老师解释。“也许有关,但是他不能破坏

  规则影响别人。”老师说。不仅如此,学校还请了专门的老师跟老廖就儿子是否有暴力倾向问题严肃地谈了话。

  “郁闷!终于体会什么是种族歧视了。多大点儿事儿啊!早知如此还不如留在北京!”老廖在朋友圈里吐槽。

  这其实是家长对优质教育的又一次误读。

  优质教育当然要激发人的创造力,但是激发创造力并不等同于无节制的释放。

  “对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我们一定要理解其中的精髓,不能只是照搬只做表面文章。”陈志文说。

  在欧美的不少私立学校,他们的规定和限制甚至比国内的学校更具体严格,比如:进入教室或办公室必须摘帽;在校园内不适当地使用网络将会受到违反校规的处罚;如果校方发现学生携带不被允许的物品到校,会予以没收,被没收物品只交还给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

  人们甚至形成了一种对规则的崇拜,陈志文记得一次在美国迪士尼跟儿子一起排队上厕所。这时有个小女孩大概憋不住了想插队,陈志文父子给小女孩让出了地方,小女孩马上被她的妈妈制止了,向陈志文他们道了谢并说:“这是规矩,不能因为她小就可以破坏规矩。”

  这么多年中国家长都在给孩子更优质教育的道路上寻寻觅觅,其实,优质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也许,当我们不会轻易被看似温情的鸡汤蛊惑时,反而离优质教育更近了。

  本文来源 新浪博主 樊未晨 博文 (文章系2016年3月11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报道)

标签: 教育温情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