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学硕士李奕心理学博士刘正奎聊天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8日 18:58  新浪育儿  

  (如果不能正常观看视频内容请重新点击视频链接,点击下载视频播放器)

  4月28日下午17:00,文学硕士李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刘正奎作客新浪聊天室,与网友进行线上交流。以下为此次聊天实录:

  李奕 : 关于超常儿童班的事情,包括超常儿童的界定和网友的问题,刘博士从科学的角度给了很多理论的论述。我作为《父母必读》杂志的方面来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特别肯定的说,每个孩子都有天赋,而且家庭在释放孩子天赋这方面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在超常班招生,能够幸运的通过超常班选拔的这几十个孩子,他们可能会接受到科研机构、社会提供给他们的优良环境,促使他们超常的天赋得到发展,更广大的,很多的孩子也具有天赋。这些孩子的家庭能否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其实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一些旧的教育模式还在改革之中,学校不可能应对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提供给他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这就要靠家庭的辅助,比如父母针对你的孩子,一对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应该是最了解的,那么你的孩子在哪个方面有天赋?你怎么提供给他更好的环境,或者是想发展他的哪一方面,或者想提升他的弱势,这都是需要父母留心,并且努力创造环境的一件事情。

  超常儿童的话题有很多,最近又冒出什么“日出计划”,对这种偏激的观点我们一概持慎重甚至否定的态度。因为我们觉得一个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的心理发展、身体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父母怎么呵护、怎么尊重他的这些规律,以前好象一直在强调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用画笔画上去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刚才刘博士也谈到了,其实新近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知识,孩子其实有发展的潜在因素,就是他已经有了发展的苗头和种子,父母怎么扶持很重要。

  刘正奎 : 我插两句。刚才因为谈到关于在家庭中如何释放孩子天赋的问题。我想这里面可能有两个问题我想跟大家再交流一下。第一个问题我想再说一下,可能说的理论化一些。实际上关于家庭教育到底扮演什么样的定位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人有两个特点,第一,人是具有可塑性的,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大脑是没有发育完备的,它需要随着时间,不断地变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很成熟。所以这个过程中,大脑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这样就决定了我们教育的可能,如果大脑没有可塑性,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是不能够完成的。大脑的可塑性就决定了每个人都具有可教育性。所以政府、家庭都要给每个人提供场所;

  第二点,每个人都是有个体差异的,这个差异现在来看,很大一方面主要是来自于遗传特点的不一样,这个遗传特点包括外在的,最主要的形态就是《行为遗传学》近十年的研究发现,很多我们看上去是社会化的行为,都有一些相对应的基因,孩子刚刚生下来,实际上就是一个孩子和另外一个孩子,虽然他的大脑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但他是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的,都是不一样的。就像哭声,每个孩子哭的方式肯定不一样,所以,人的第二种个体差异性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提供给适合他的教育,学校应该也是这样,所以,一个社会上每一个人的教育权利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我们要提供给他一个家庭、社会的教育场所,同时我们也要提供给适合他的教育。对父母来说也是这样,家里不仅是提供给他衣食住行的地方,更主要的是,我们父母如何根据孩子的特点,让他能够得到非常个性化的教育,把他的天赋展示出来,这也是我们进行超常儿童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我们现在做的超常班,在全国,主要在北京市,北京第八中学、北京育民小学、北京育才小学,以及北京陶然幼儿园,这几个学校中形成一定的体系。但这有它的局限性,我们研究的理论是希望我们能够发现一般孩子在智力上的特殊儿童,同时也希望能够发现不同领域的儿童,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制约性和实际的一些规定,实际上我们这个超常班只是针对了智力一般发展的儿童。这里面实际上存在着一个问题,有很多在特殊领域的大部分儿童,实际上不能够为他提供这样一种教育。这就需要父母在家庭的环境中来培养他。

  第二点,当初我们的研究,一个班只能选择30人,每年报的是一千四五百人,但这并不是表示没有招进来的就不是超常孩子,实际上大部分的孩子都没有进了超常班,可能相应的在学校的教育里不可能得到这种科研机构和学校提供的环境,所以说,这些重担都是落在了家长们的身上。所以我觉得对于家长来说,我想如何去发现孩子的天赋更重要。这里面有一个观念,我想再跟家长们说一下,你看我们提的词汇,有“释放”“发现”“利用”,而不说“开发”“制造”,因为它是一个根本理念上的不同,制造和开发都是成人的观念,想把孩子捏成什么样,但实际上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是需要发现的,通过观察,你发觉你的孩子在什么地方具有他的特点,特别是在他的天赋上,有些孩子的天赋可能在很多方面都能够展示出来,所以父母比较容易发现。但可能有些孩子只是在某一个单方面表现出来很高的天赋,而这种天赋,由于家长长期只注重学校成绩,可能就被淹没了。《像天才般思考》这本书确实非常好,解释了孩子在哪些方面有天赋,家长为什么没有发现,他觉得像爱因斯坦这些非常伟大的人的童年,实际上爱因斯坦在童年的时候看上去也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他的论证是:无论是爱因斯坦、莫扎特、达芬奇,父母都是他们的第一个发现者。后面还说到,我们如何让一些孩子也能够像他们一样思考。这里面的理念是,我一定就能够把孩子制造成像爱因斯坦的天才,而是你如何能够找到像他那样思考的方式。爱因斯坦是在物理学领域非常突出,但你的孩子可能就是在某一个别的领域,比如音乐、美术上取得自己的成就。

  所以我想,这里面更重要的可能是父母如何有针对性的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尊重他的个体差异。

  主持人 : 《像天才样的思考》这本书里都会做一些解释?

  刘正奎 : 就我而言,实际上,关于超常的教育和书籍中,有一本也是比较好的,但它的专业性也是很强的,叫《天才的发展心理学》,但这对于父母来说,可能太过理论了。实际上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关注能不能有一个适合普通家长读的书,当时刚好有一个机会,《父母必读》送了很多书过来,我们挑选了这一本,我觉得这本书和我们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希望通过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让孩子们能够以他最好的方式来发展自己,释放他们已有的天赋。实际上它里面的一个中心,也是我们一直关心的,一直以来,由于我们的精力和实际的制约,我们一直以来只关注这30个群体,但近几年,我们越来越想知道没有进入这30个人的班子的孩子,他们应该怎么办,因为我们收到大量的咨询,孩子怎么办?其他学校也没有这种班。实际上,有了超常的孩子,或者说,生了孩子以后,实际上家长是很头疼的,最主要的是如何教育他,实际上我们逐渐关注起来30人以外的群体。而这本书刚好适合我们的想法,本来我们准备写一本书,但时间肯定会很长,这本书刚好符合我们的观点,所以我们就引进了,而且他探讨的是一种多元的观点,我们如何能在普通孩子的身上发现他的不同的能力。

  主持人 : 并不是单纯智力的超常开发。

  刘正奎 : 对。所以这里面实际上也是比较符合现在关于孩子教养的观点的。

  李奕 : 《养育儿子》《养育女儿》《养育青春少年》这个系列的书,这在北美是非常受父母欢迎的一套书。国外比较好的理念、新的理念,因为我们平常在办刊的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而且因为我们的杂志都是专业人员,都是专家,他们自身肯定对这方面非常敏感,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广大父母实际的需求,要找到一个好的理念、先进的理念。因为要有实用的,有实际可操作方法的很好的切合点来推荐给读者,这样大家才会感到有帮助。如果引进很多单纯的学术化理论的书,那么大部分的父母可能会读不进去,尽管它的理念很好。《像天才般思考》这本书,它的切合点,和《养育儿子》《养育女儿》和《小脑袋,大世界》理念都是共同的,但是它也好,给了父母急需的,想要的答案藏在里面。但是它是有空间的,并不是像市面上流行的快餐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做了这四招会怎么样,它不是,只是给你一种非常好的理念,后面的例子,你可以去思考,你有空间去思考,如何通过这种引导来找到一种更适合你孩子的方法,你也可以有这种探索的空间。这是我们做书的时候经常考虑的,所以我们选起书来比较慎重。

  就这本书来说,按道理说思考这种事情,一提到大家就都敬而远之,里面提到了24条通道,大家就会问这是怎么回事,首先它有非常有趣的活动,我们经常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孩子一问就给他答案,这样孩子就不会继续探索下去了,这本书当中在讲这个事情的时候就说“不要给孩子答案”,比如你在跟他交流的过程中多给他提示,就一个问题给他提示,在哪里,什么时候,怎样,什么。用这种提示你就能够发展孩子疑问的触角,让他思考的兴奋点一直延伸。比如他问你一个题目,问彩虹是怎么形成的,你不要直接的告诉他科学的、完整的答案,可以一步步的刺激他,把他对颜色的认知、水蒸气的认知,一步步的加以引导,让孩子自己探索。通过这种比较巧妙的结合。

  另外,他用谜语的方式,他的好的理论用很浅显的理论透露出来,比如猜字母的时候字母和数字的对应,他通过这种浅显的小例子他会发现,思考的巧妙在于发现很多事情之间的联系,掌握了这个联系以后就比单纯攻破A点要高效的多,通过孩子的自主思考,他的思维智力会不断的提升。我觉得这样的方法操作起来很实用,另外又在有趣的活动中,让孩子快乐地、高效地提高学习和思维的效率,这种观点我觉得非常值得借鉴。而国内的很多东西就比较灌输性的,填鸭性的,他忽视了孩子的主动性和快乐的学习方式,在书中给了特别多好的建议,我觉得这是我们选择这个书当时一个特别基本的观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