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青荷这些年一直都在煎熬。别看她表面上最终都是按照自己最初接受的普世价值观来对女儿进行教育,并把家庭教育始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内心深处她的思想斗争一直都存在着。
青荷和丈夫每天都要等14岁女儿的电话,如果谁先接到了,会忍不住向后一点接到电话的人“炫耀”:“看,女儿今天首先想到的是我哦。”
让夫妻俩 “争宠”的女儿,正在北京一个公助私立的寄宿制学校读初二。见过她的人,都会忍不住对青荷“羡慕嫉妒”:这是个多么美丽大方、招人喜欢的女孩啊。
不过,一路走来,青荷知道,自己所做的,只不过是竭尽所能,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女儿不成为某种洗脑式教育的牺牲品、缺乏常识的残次品、满嘴假话的人、拜金拜权的庸俗女……
“绝不能像上一辈那样教育孩子”
女儿升入初二后回家过第一个周末,就带回一个让青荷坐不住的消息:以后,学校开大会或者搞全校活动时,学生鼓掌必须是整齐划一的七下。女儿告诉她,同学们虽然都照办了,但私下里都很讨厌这个新校规。
这个消息让青荷很震惊也很气愤,现在这个年代居然还有这样的规定?
“人们鼓掌表达尊敬,礼貌,感谢,激情……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感情动作,硬性的规定次数只能让孩子们觉得被严苛控制,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尊重孩子的表达,不相信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青荷当即决定要给女儿所在学校的校长发一封电子邮件,表示抗议。不尊重孩子天性的事情,青荷觉得自己不能容忍。
70后的青荷出生在西北某小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她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和父母基本没有什么交流——也不能有什么交流,那时候父母通常是命令和说教,作为孩子除了接受不能有别的态度。如果有不同意见,父母就会生气就会指责。
少女时代的青荷,很不喜欢父母的教育方式。越长大越发不能接受父母的“专制”。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青荷很不服母亲的指责,大声反抗:“你根本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被挑战了权威的母亲特别生气,大声斥骂青荷,并赌气地说:“我不懂,你懂,我看你以后怎么教育你的孩子!”
几乎就是从少女时代开始,青荷就暗下决心,自己将来绝不能像上一辈那样教育孩子。最起码,她要做到和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内心想法。
因为没能和父母进行顺畅的交流,青荷觉得自己的青春期过得别扭而孤独。高中时,她干脆一头扎进小说的世界,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也和现在的丈夫谈起了恋爱。高考时她上了一个很一般的大专,一毕业就跟丈夫结婚生女。
从切身感受出发,青荷的教育理念更主要来自阅读。有了孩子之后,青荷广泛阅读各种育儿书籍。她发现,最终还是那些从英美等国翻译过来的育儿书更得自己青睐。
“他们提倡从孩子很小时起,无论对孩子做什么事,都会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父母总是平等地对待孩子。比如,他们提倡给小婴儿换尿布,都要看着孩子的眼睛和他交流,告诉他你在做什么,并不像我们这边,认为婴儿什么都听不懂。”
这符合青荷一直以来的理念:多小的孩子,都是“人”,不是“物”,都提倡把他们当“人”看待,认为他们是有感受和尊严的,父母都应该尊重。
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成为青荷教育理念的起点。
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
从尊重女儿出发,青荷没让她去上任何不感兴趣的课外辅导班,包括奥数班。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女儿的班主任建议:去上上奥数班,这样对数学思维的训练有好处。上奥数班是很热门的事情。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去。青荷也答应让女儿去奥数班学了半年。
学期结束后,青荷和丈夫便询问女儿:要不要继续在这个奥数班学下去呢? 7岁女儿的回答:“算了吧,没什么兴趣,没有兴趣还算什么兴趣班呢?”
这个回答让青荷震惊,也及时地提醒了她,在上奥数班这件事上,自己之前并没有太重视女儿的意见,忽视了她的内心感受。
青荷没再让女儿上奥数班。即使她数学成绩再不好,甚至出现丈夫把一道例题讲了八遍她都无法理解的尴尬局面,青荷也没有动过让她去参加什么数学补习班的念头——因为她的确没有兴趣。
在女儿的同学中,几乎是只有她没有上过奥数班,而且她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学校里一切唯学习成绩马首是瞻,作为家长要坚持这样并非易事。
女儿读小学时,还能稍微轻松一点,到了初中,学习成绩的竞争和排名到了一种“白热化”的程度,月月考试,科科排名。虽然女儿其他成绩还算不错,数学成绩一直是她的心病。在家里做作业时,碰到数学题不会做,她会伤心难过地不停掉眼泪,很悲观失望地对青荷夫妇表示,自己永远也不可能赶上那些数学能力超强的男生。
看到女儿现在最大的喜怒哀乐都和学习成绩直接相关,青荷还很心痛。
青荷当然也希望女儿的成绩好,但是她并不希望女儿认为学习成绩好意味着一切。
“我不想虚伪地说成绩一点也不重要,但我决不会让孩子在成绩不好的时候被强烈的自我否定和羞耻感击倒,那只是生活这一大背景下的一个主题而已。”
青荷和丈夫只能竭尽全力在家庭教育中,降低唯成绩论对孩子的统治。青荷觉得丈夫在这方面比自己做得更好。有时候,青荷也会忍不住为女儿的学习着急,丈夫还会背着女儿说青荷:大呼小叫干什么,犯错太正常了,学习尽力就行,一点小错误不值得牺牲我们和孩子的感情去责骂。
他一直很坚定地奉行学习并不是评价一个孩子的标准,甚至都不算标准。在小荷考得不好的时候,他会带着一家出去吃大餐,刻意让女儿遗忘学习上的不愉快;考得好的时候,他便会在高兴鼓励之后一再叮咛,不要近视更重要。
青荷明确地告诉女儿,和学习成绩比起来,做一个善良有良知的人,是父母更看重的。而这也是对她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事情。女儿四年级时从西北转学到北京。青荷替她选定现在这所学校,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青荷第一次去学校探访时,发现学校不但硬件设施过硬,而且不管老师还是学生,普遍都非常有礼貌,看到她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在她目力所及范围内,这所学校她更满意——对孩子们良好品性的培养比其他学校更多些。
不管学业再忙,青荷都会帮女儿挤出时间看书看电影、听音乐、和朋友聊天,和小狗嬉戏……在假期,青荷甚至会亲自上阵,帮女儿写一些作业,让她能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腾出时间做这些事情。
给女儿推荐好的书籍和电影等,是现在当全职妈妈的青荷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青荷很希望其中一些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逐渐渗透到小荷的血脉里。她希望女儿能有时间,阅读观影思考,和自己交流对人对事的看法。
抗争
但是,有些东西,还是不可挽回地失去了。
“风是个旅行家,它世界各地都去过,它有时温柔,有时暴躁,温柔的时候像妈妈的手在抚摸孩子,暴躁的时候像发怒的妖怪。风是个流浪汉,世界各地都没有属于它的家。”
这首名为《风》的小诗是女儿7岁时候写的,很多读过的人都会由衷地对青荷表示:这真是首优美的诗。因为它和女儿当时写的其他小诗,青荷一度幻想女儿也许会成为一个诗人。
但现在,这首诗成为青荷心中永久的痛。因为在那之后,逐渐长大、受到更多教育的小荷,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句子了。她现在就只是按照学校语文教学写作文:八股套路,没做过的好事也要编着写……就连写母亲的爱,都写得非常狗血,让青荷都看不下去。
接受学校教育,青荷也只能接受女儿的诗人天性逐渐被掩盖消耗的现实。她很难过,却无可奈何。但有些事情,青荷绝不会坐视不管。
青荷一共给学校写过两次抗议信。关于“鼓掌七下”的是第二次。第一次发生在女儿读五年级的时候。
她当时的班主任,在班级推行“举报制度”——制定了一个表,要求每个人都去盯别人,不守纪律就向老师举报。
青荷没有想到,那个年轻的80后,头脑中居然存有这样一套“文革”做法——这不就是臭名昭著的“告密制度”么?
青荷一边给女儿解释这种制度的危害性,一边给学校德育部门写信反映。当时,女儿看过她措施激烈的信,倒吸一口凉气。她告诉女儿,如果没有反应,她就会直接去学校找年级长,找教导主任,找校长,一路找下去。
女儿在学习上已经备受“折磨”,她决不允许在做人上还要受到“压迫”。她要尽力让女儿远离这种扭曲,给她一个更大自由成长的空间。
初二开学前期,女儿年级要进行一次为期五天的军训。当看到军训通知上的政治口号时,女儿很抗拒。作为妈妈,青荷对这种走正步,叠世界无敌方角被子,学唱军歌红歌……的军训也不感冒,认为这是大热天对孩子们的折磨,意义不大。
她希望孩子们可以去野营,去远足,去拓展训练,去做一切和政治无关的有益活动。
孩子对历史和世界尚未形成全面的看法,她并不赞同让他们过早接触意识形态。最终,青荷帮女儿请了假没去参加军训。
女儿班上只有两位同学没参加。其他家长都对孩子去参加军训表示赞同。青荷听女儿说,平时,如果他们的孩子真的表现出对时事政治关心,他们会训斥是“多管闲事”。
青荷则相反。除了学科知识,她认为女儿还有更多知识需要知道。但凡女儿遇到什么困惑——生活上思想上和对社会的认知上的——青荷都会如实相告。
女儿上了初中后,青荷推荐《动物庄园》给她看。从那之后,女儿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和时代的认知更到位。现在,女儿也有自己的底线了。
对女儿加不加入什么组织,青荷并不在意。一切顺其自然,让她自己决定。但学校并不觉得这应该是个顺其自然的事情。女儿甚至被学校的某些老师“威胁”:在升学的时候,如果是同等分数,优先考虑有身份的。
不到14岁的女儿有她明晰的态度:“无所谓,能拖就拖一阵子……”
坚持
在学习中,小荷已经能准确分辨出一些明显的谎话,作为考试内容,她依然会填写。只不过,她会和同学相视一笑,挤挤眼睛……有时也会和同学在宿舍里大笑一场,呕吐一下。
看着女儿逐渐长成自己期望中的样子,青荷很高兴,她坦言,即使女儿最终学习中等,甚至一事无成,她也不会放弃对女儿人格、人性、良知、常识方面的严格要求。
这个决定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出的。事实上,青荷这些年一直都在煎熬。别看她表现上最终都是按照自己最初接受的普世价值观来对女儿进行教育,并把家庭教育始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内心深处她的思想斗争一直都存在着。
尽管她知道女儿从小就很温和宽容,但依然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如果别的孩子都非常精明,而女儿在自己的教育下,非常善良非常诚实非常正直,会不会成为一个“傻好人”,不通世道人情,受人欺负,或者背负她这个年龄不该有的负担?
她也告诉过女儿,可能有些人在利益面前会变得非常卑鄙,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做得出来。如果你发现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你一定要离得远远的。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
“爸爸妈妈愿意和你一起寻找在现行环境下的快乐生活,没有完美的教育制度,但是可以有通达的态度。”因为担心女儿压力太大,青荷曾经对女儿这样说。
但是,很快她就发现,女儿不但没有被孤立起来,反而深受欢迎,同学评价她是一个知识丰富,有主意有意思的人。就连青荷自己,也会被女儿的同学们称赞“很开明”。
“不能认为善良就是傻的,就是老要吃亏的。”从女儿身上,青荷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这么多年坚持的意义: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坚持用符合人性的常识和价值观去教导的孩子,可以清楚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也会比你想象的强大。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中国周刊记者 邓艳玲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