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书包,穿着校服,脖子上挂着过关证件的小朋友们,刚刚在深圳边检刷过卡,他们排队等待过关,去往香港,开始新一天的课程。这样的奔波,在成人看来都甚是辛苦,但孩子们却觉得很有意思,每天可以和同学一起排队坐校车,来回地过关,刷胸前的卡片。
核心提示:每天近1万7千名跨境学童,他们的未来生活,或许会因为深圳的港人学校的出现而改变,但是这些每天花四个小时在路上的孩子,只是因为爸爸妈妈当初做的一个决定,他们的童年就此和其他内地孩子迥然不同。
数据:内地1.6万双非儿童每日花数小时跨境深港上学
家住深圳龙华新区的小溪就读于香港天水围一间幼儿园。虽然幼儿园9点才上课,但每天早上6点钟,小溪就要准时起床。每日需要花费4到5个小时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
据香港教育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至2013学年,跨境学童已达1.6万人,是1997年500人的30余倍。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新京报、羊城晚报、深圳晚报等媒体报道
5月27日中午,在深圳罗湖口岸,上幼稚园下午班的跨境儿童在保姆的带领下过关去香港上学。
跨境学童的源起:
上世纪80年代,两地来往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港人跨境工作、生活,其子女在港就读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两地联系更为紧密,跨境婚姻大幅增加。2006年起,赴港产子潮兴起。2009年内地孕妇在港所生婴儿3.7万人,占全港新生儿的45%。这使得居于内地而拥有香港身份的儿童数目不断增加。1990年跨境学童只有几百人,2009年增加到8000多人。跨境学童在生活方面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交通,平均来香港的单程交通时间都要一个小时。香港上水惠州公立学校11岁的麦同学告诉记者,自己每天必须6点起床,才能保证7点到达罗湖口岸,8点准时到校上课。深港两地近年纷纷开通“学童专用通道”和“学生专用候检区域”等,力争对跨境儿童实现快速验放。尽管如此,每天两地通关对于年幼的孩子们来说还是不小的挑战。一些家长表示,之所以辛苦送孩子去香港上学,一是因为小孩的香港身份在深圳只能就读价格高昂的国际学校或民办学校,而香港政府推出了幼儿园“学券制”等一系列学费补贴政策。二是因为深港两地的教学内容不同。在“跨境学童”这一特殊群体愈来愈庞大的今日,两地政府加强重视,开展更为迅速和有效的深港教育合作已成为发展趋势。
父母们把孩子送上去边检大楼的校车后,小朋友们就要开始自己一天的跨境上学生活了。仅福田口岸,就有11个公司承担了每天接送双非儿童跨境读书的校车业务。
后遗症
赴港产子潮致跨境学童激增
“牵手跨境学童”社工项目总干事方芳用“爆炸性增加”来形容如今的跨境学童人数上升趋势。
从2006年开始,赴港产子潮兴起。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总监张女士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至2013年度,深港跨境学童共有16356人,相比去年的12865人增加约3成,其中,幼儿园7454人、小学6749人、中学2153人,据预测,未来跨境学童数量还会再创高峰。
5月29日早上7点多,在深圳福田口岸,跨境儿童在保姆的陪伴下走出校车准备过关去香港上学。
进退两难:有人放弃港籍,有人赴港租房
对深圳国际学校不感冒
采访中,跨境学童的家长一方面希望在港接受教育,一方面也十分不愿小孩在离边境太远的地方上学,可谓进退两难。
深圳教育系统的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户籍为港澳籍者,不在深圳市义务教育免费对象范围之内。深圳有两所港人子弟学校罗湖港人子弟学校和东方港人子弟学校,已建成招生的国际学校还有蛇口国际学校、深圳韩国国际学校等7所民办学校,在校外籍生约2000人左右。
不过 ,不少跨境学童的家长却对以上这些学校不感冒。“国际学校收费贵,在香港读书更便宜,还是香港原汁原味的好。”跨境学童家长林红说,因为不想去香港太远的地方上学,又不能享受在深义务教育,他的哥哥已经打算让宝宝放弃香港户籍了。
跨境学童出现的深层原因:
在深无法享受义务教育,仰慕香港优质教育
小溪的母亲卓女士告诉记者,小溪2006年出生于香港,父母都不是香港人,属于典型的双非儿童(香港出生,但父母均不是香港人)。“既然孩子已经获得香港身份,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还是希望她能尽早适应香港的文化和生活,毕竟两地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很不一样,而且孩子在深圳也很难进入公立学校就读,所以在幼儿园阶段就不得不让小溪每日奔波于深港两地。”
据悉,双非儿童在香港出生,只有居港权,没有深圳户籍,在深圳只能上民办学校或学费高昂的国际学校。有些家长想为孩子办内地户籍,做回内地人,却发现由于内地相关法律规定,居港权和内地户口不可兼得,要入内地户籍必须先放弃居港权。不愿放弃居港权的双非家长,只能面对接受跨境教育或者内地高昂学费这两种选择。
香港统计处数字显示,82%的双非家长认为香港较好的教育制度是他们争取让子女留港生活的主要原因。香港的教育福利吸引了双非家长选择每天不辞辛劳送孩子跨境读书。据了解,香港教育局每年都以“学券”形式直接资助每名符合资格的幼儿入读香港的幼稚园,例如2012/2013学年,每名符合资格的学童都可获得16800港元的补贴。
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服务总监、深圳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总监张玉清认为,香港教育制度公开透明,学习环境公平公正,注重学童在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同时,学童在香港可以更好地提升英语水平。
7点38分,一名家长抱着孩子匆匆走向边检处,或许是因为快到迟到了,小朋友一副要哭的样子。早晨6:40和7:40,是跨境学童入关的高峰期,没有赶上小车的孩子,就要由父母抱着送到边检处。
无法回避的问题:
路途奔波劳累,存在安全隐患,文化、价值观等融入不易
据了解,目前就读幼儿园的跨境学童数量也在增加。“以前去香港是读小学的多,近年来年龄越来越小了。”张玉清介绍,因为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很多不在香港读幼儿园的小孩子在香港读小学很吃力,所以越来越多的跨境儿童选择在港读幼儿园后再升入小学。
记者调查发现,跨境学生除了每天奔波于深港两地,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外,还面临着安全、融入等多方面问题。
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调查显示,禁区纸(禁区纸,边境禁区通行证的俗称,是发给在香港边境禁区内居住、探望亲友、工作、通行或接送学童上学、放学的“特定人士”用)不足,导致不少小学三年级的学童要独自过关坐火车上学。随着跨境学童的年龄愈来愈小,禁区纸的配额都给了幼儿园跨境学童。同时,六七岁的儿童在上学回家的旅程中可能会出现被水客放“货”入书包、被人欺侮、跌伤、掉失证件等多种情况。
此外,跨境学童虽是香港人,但其“香港经验”大多只局限在学校生活。跨境学童放学后便马上返回深圳,周末及假日也多留在深圳,他们对香港整体社会的认识及经验缺乏。香港的历史、文化、习惯、价值观、公民责任等均无从体验及感受。要让跨境学童成为“真正的香港人”,只有把香港人接纳的习惯及价值观深植在学童心中,才有可能把“香港精神”传承至下一代,及真正地融合两地经验。
目前,深港两地已经有不少专门为跨境学童及其家庭服务的社会组织。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与深圳罗湖区妇女联合会合办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与深圳市人本社工服务社合作开展深港一家——准来港及跨境家庭服务计划。这些项目为跨境学童家庭提供功课辅导和香港教育、学校、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咨询。
为保障学童安全,目前深圳文锦渡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及深圳市罗湖区妇女联合会已与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签订联络交流机制,积极协助跨境学童安全过关。
从福田口岸通往香港边检大楼的通道上,跨境学童们身穿自己学校的校服,手拉手排队经过这里。据深圳边检显示的数据:2013年,共有6001名学生在福田口岸登记跨境读书。
港府下月公布跨境学童专网方案
前日,民建联立法会议员前往政府总部请愿,要求教育局尽早落实设立跨境学童专用校网,让日后来港报读小学的跨境学童分流至其他地区的校网,继而减轻对部分地区,如北区小学学额造成压力。香港教育局副局长杨润雄表示,有关跨境学童专网的方案预计可于今年8月推出,咨询各界后可于下一个学年的收生程序上采用。
香港教育局回应表示,局方现正从“跨境专网”方向作积极考虑,但由于政策涉及的层面广泛,正先行向持份者进行咨询,而有关方案预计可于今年8月份推出,咨询各界后可于新学年的收生程序上采用。同时,杨润雄于会上认同“本地优先”的必要性,未来将先行满足本地学童对学位的需求。
有关“跨境专网”方案数年前由民建联率先提倡,并一直争取,民建联希望教育局在今年9月前落实上述建议的具体安排并尽早向外界公布计划详情,让有意于新学年参加小学统一派位机制的学童家长拥有充裕时间作准备,为子女选择合适的学校就读。
5月29日早上7点多,在深圳福田口岸,跨境儿童在工作人员的看护下通过学童专用通道过边检。
入学压力如何应对?
香港政府需要未雨绸缪,协助跨境学童解决“上学难”
近年来,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北区区议员陈勇收到越来越多居民投诉,要求政府正视大量跨境学童来北区就读幼儿园或小学,导致区内学额不足,本地学童被迫到其它地区上学的问题。
北区是最靠近深圳的一个校区。跨境学童参加“小一入学统筹办法”时,多选择北区小学,所以造成了北区学额紧张。香港政府教育局今年2月1日宣布,将在本年度采取“特别措施”,即所谓“返回机制”,协助北区小一学生原区就读。今年小一派位结果公布后,如学童住在北区,并在参加派位时申报属北区校网,但统一派位时分配到大埔,又决定放弃大埔学位并希望原区就读,教育局会为他们在北区安排小一学位,但学生不能自行选择学校。
教育局表示,将优化2014/2015学年及以后的安排,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优先照顾北区学童的意愿,大幅减少由于跨境学童的原因而被逼跨区入学的学生数目,还会与其它部门合作改善跨境配套,希望更有效地分流跨境学童到北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5月27日下午,在深圳罗湖口岸,几名放学过关后等待乘车的跨境儿童玩起了游戏。
深港跨境学童故事登上大银幕
以深港两地跨境学童为原型创作的大型都市励志影片《跑过罗湖桥》,4月30日在深圳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剧由深圳市米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圳市观自在道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影片将于5月中旬在深圳罗湖开机,将于深圳和香港两地拍摄。
《跑过罗湖桥》以男主人公(新仔)的生活以及学习为主线,反映一桥之隔的深港两地的教育模式的差异,对主人公成长以及思想方面的影响。本片不仅对少年儿童成长中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去化解这些矛盾,有着深刻的描画,对家长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有着积极的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