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人们见惯了国内外各式大学排名榜后,一则则几乎很难找到真实出处的各地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排行榜,也悄然在网络上发酵。近日,一则自称美国华 盛顿“中国研究中心”通过“调查”后发布的“中国大陆500所小学的最佳排名榜单”走红网络,成为舆论焦点,但也因其缺乏权威性,遭致广泛质疑。
所谓的中小学“排名”,究竟是“升学指南”,还是“忽悠”?
排名榜实属“伪命题”
尽管教育部和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不得对中小学进行升学排名,但坊间仍会不时出现各种版本的“排名榜”。比如,一则“2013最新上海重点中学排名情况”的网帖成为许多中考生升学志愿的重要“宝典”。其中不仅排出了上海的“十大高中”,还对各校做了点评。尤其“大兴”的是,该榜单还按高考的一本升学率,将全市的“重点高中”分成了8个档次,第一档学校的一本率在90%以上,最末档学校的一本率在30%以下。而事实上,目前上海的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即坊间俗称的“市重点高中”,一本率几乎没有50%以下的。
而网上流传的另一则“上海幼儿园排行榜”,分列出“综合排行榜”“园所场地与设施设备”“教学环境与周边安全”“同类园所收费比较”“师资力量 与教学水平”等子目录,对1544所幼儿园托儿所一一排队。甚至,“是否有校车”也作为评价标准之一。然而,业内人士直言,这样的排名次简直是“伪命 题”,比如说,家住市中心的孩子,有必要去比家门口的幼儿园“排名”高一点的郊区幼儿园吗?即便是同一个区县内,所谓“设施设备”“周边安全”等,也是见 仁见智。很多中心城区幼儿园并无必要租赁或采购校车,难道其办学质量就不佳了?
多数家长“一笑而过”
对网上传闻,“被排位”的学校颇感无奈。上海日新实验小学校长沈敏坦言,牺牲孩子个性发展去换来一时的学业“进步”,不值得。但有一部分家长比较“固执”,总觉得网上的“排名”可信。
记者调查后发现,家长面对林林总总的榜单时,通常会仔细琢磨一下,但大多数家长选择了一笑而过。傅女士的孩子在本市一所著名公办小学就读,但 是,“500强小学”榜单上并没有该校的名字。对此,傅女士并不是很在意。“孩子是否喜欢学校”“课程设置能否满足孩子的个性发展需要”“老师是否认真负 责”是她评价学校的标准,傅女士说,QQ群上,和她有相同观点的家长不在少数。
“无论外面的传言如何,每个孩子的个体感受也不一样,不必太在意。”家长沈女士的女儿小苏今年从网上“地狱指数”排名第一的上海中学毕业,保送至北京大学。 当年,女儿希望自主招生报考上海中学时,沈女士一度还因为该校“读得太苦”“地狱指数”太高的传言有些犹豫,希望女儿可以选择其他学校。但女儿还是坚持自 己的选择并实现目标。3年下来,沈女士发现,女儿确实很辛苦,但是乐在其中。她积极地参加各类社团,选修包括模拟汽车驾驶、烹饪等在内的课程,埋首实验室 了解前沿知识,和同学一起备战化学竞赛……潜能一点点被激发出来。
排名忽略“升值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陈玉琨教授说,现在大行其道的各种民间版中小学“排名”都是极不科学的,对家长和学生都是误导。不仅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对学校做过升学率 的排名,学术研究部门也从没做过这样的统计。“现在各级政府强调的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极力缩小各校的硬件条件、师资质量的差距,如果家长按网上的排名去 盲目择校,最后吃苦的还是孩子。”
“大多数排行榜只依据‘出口’,而忽略‘进口’,这样的排行并不科学。”徐汇区教育党工委书记王懋功一针见血地指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如 何,关键在于看其是否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多大的进步和发展。纵观当前的各种排行榜,恰恰忽略了学生入校时的起点差异。王懋功强调,就拿高 中办学来说,办出特色,比追求在各种榜单上的位置更重要。他举例,紫竹园中学是徐汇区每年公办高中录取分数线最低的学校,但3年后,该校一本率却达到 20%以上。秘诀就在于该校发现,很多学生入学成绩不佳,主要是差在数理化成绩上,该校创立美术特色,在抓紧课程学习以外,从“零基础”教起,发掘这一部 分学生的艺术潜能,鼓励其报考高校艺术类专业,帮助他们实现“本科梦”。几年实践下来,高校反馈,这批孩子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在同龄人中都属上乘。
陈玉琨打了个比方,甲同学以200分的成绩进入了A校,乙同学以300分的成绩进入了B校,到了毕业时,甲的成绩提高到了300分,乙的成绩提高到了330分,你能说B校一定比A校“好”吗?相反,进了A校的同学还更“合算”呢,因为他们的学习得到了更大的“增值”。
真正评价不在榜单上
面对各种各样的排行榜,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专家傅禄健提醒,观者首先要洞悉其背后是否有商业利益驱动?其评选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尽管绝大多数榜单不具权威性,但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也不应完全忽视这些声音,不妨从中分析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和呼声。
“真正的评价不是在榜单上,而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对一所学校真正的评价,来自其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的毕业生。”傅禄健记得自己近50年前在淮海 中路小学就读时的场景。至今,这仍是一所普通的公办小学校,上不了“名校榜”,但是,在老校友心中,它却是不折不扣的“名校”——在小自留地里,孩子们每 天清晨6时就会来浇水、除草,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校合唱队等活动让每个人变得落落大方,在公开场合发言不再怯场;校外劳作使学生学会合作,能够吃 苦。傅禄健认为,知识和技能都是会淡忘的,一所学校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留下些东西,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陆梓华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