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嫌家人唠叨失联四天 称让父母长点记性

2015年02月04日00:09  辽一网-华商晨报 微博 收藏本文     

    本报讯 (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记者 佟宇)女儿回学校取证书,却一去不返毫无音信,失联4天后家长选择报警。

  警方几番寻找终于找到独自在外的女孩,经了解,女孩离家不回竟然是因母亲生活中无意间的唠叨。

  1月20日,一位中年妇女到本溪崔东派出所报案称:女儿小丽(化名)3天前说去沈阳某大学取证书,不料当天下午女儿的手机突然关机,随后失去联系。

  值班民警随即查询小丽的行动轨迹,发现1月17日、18日两天,小丽在沈阳某旅店连续短暂住宿。

  就在民警紧张查询小丽行动轨迹的时候,小丽母亲突然接到小丽手机打来的电话,来电话的人自称是沈阳某大学的教师。对方表示在校园内拾到这部处于关机状态的手机后,开机查询到电话簿里“妈妈”的电话号码特此打来电话询问。

  民警与小丽母亲的沟通中了解到,小丽平时性格内向,比较爱钻牛角尖。

  小丽母亲表示,最近小丽与父母刚刚因为就业问题闹了别扭,临走时还生气地说了句“再也不回来了”。

  就在事情没有进展的时候,只见在刚刚刷新的警务平台上,小丽的最新轨迹出现在1分钟前:入住本溪市站前某旅社。

  民警立即带着小丽母亲驱车来到该旅社。经过民警询问,小丽表示,1月17日是自己回母校取证书的日子,母亲说了句“等回来了可得赶紧找个工作啊”,她就认为父母可能是厌烦自己在家“啃老”,气哼哼地就走了。

  “就是想离他们远点。”小丽告诉记者,平时父母总是唠叨自己的就业问题和独立生活问题,此次离家就是堵气想与父母保持一点距离,也是想通过此次的反抗行为来让父母“长点记性”。

  ■专家声音

  孩子要理解父母,别用过激方式解决问题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王立波表示,如今青年人在面对上一辈人传统的叮嘱说明方式时,常会表现出不愿接受或者是“反抗”的行为。年轻人在表达对父母意见持不同看法时,别用一些过激的方式来反抗父母,首先应该明确父母的做法是出于为子女着想,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在理解父母的立场和初衷后,和父母交流意见来说明自己的理解,最后达成一种双方认可的结果。

  家长应了解孩子承受能力,多尊重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学专家刘长辉表示,父母为了达到设定的目标,会不时在孩子耳边叮嘱、提醒,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不但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尤其是性格内向、孤僻性格的孩子,他们更加敏感更易受暗示,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而不要让孩子因为无意间的指责而背负压力。

  当要对孩子批评时,应该耐心地加以指导帮助他们处理问题,要给孩子说话和申辩的机会。

  同时,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并选择适合的批评方式,尊重他们认识、思考这个世界的特点和方式,尊重他们的社交习惯。

文章关键词: 孩子 失联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