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钱吗?那人为啥坐轮椅?孩子的尴尬问题这么答

2017年06月13日 14:07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前不久写了一篇文章,戳->保护孩子求知欲就要回答他的每个“为什么”?大写的错!(附音频),留言里有位妈妈问,很多时候孩子会问很多令人尴尬的问题,常常让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没想到我当时的回复点赞第一名。自己挖的坑当然要填完,今天就送上这一篇。

  今天这篇里我选取了几个常见的尴尬问题,这些都是从小D和她经常一起玩的学龄前孩子那里来的,大概年龄段在2~5岁之间。了解清楚年龄段是看这篇文章的前提。

  同时也想提一下,大家不要光看我怎么回答,更关键的是我怎么理解孩子这些问题的,掌握了这样的解题思路,自己就可以一通百通了,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1、“我们家有钱吗?”

  这是小D上个月从学校放学回家后问我的一个问题,我当时就愣了一下,根本没料到这么小的她会问这样的问题。幸好,愣了几秒后我的脑子恢复运作了,于是,我反问道,“嗯,有钱是什么意思啊?”

  小D告诉我,“有钱就像Wyantt家里有一辆大车一样,他说那辆车就像消防车那么大”。听了小D的回答,我顿时明白了,也证实了我的猜测。学龄前的孩子询问关于“有钱”这样的问题,不是真的在问家庭财富,更多的是比较,就像她同学谈到了家里的车,或者其他小朋友有了一个新玩具,这一类和同龄人的比较会引出他们关于“有钱”的提问。

  当我了解清楚小D对于“有钱”的概念是什么时,我的回复就更能有针对性,“我们也有一辆车对吗?也许没有消防车那么大,但足够小D、爸爸和妈妈一起坐着出去玩,去我们想去的地方,会很开心很幸福对吗?” “对!”小D心满意足地同意了。

  不知道多少人看过曾经刷屏的朋友圈文章,说的就是中美父母如何回答孩子问家里是否有钱的回答。美国爸爸的回答是,“我有钱,但你没有”。这个回答很励志,但这个回答绝对不适用于学龄前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财富金钱”的概念还刚刚萌芽,我们这样的回答不但无法激励孩子,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疑惑和恐慌,“为什么我没有啊?那怎么办啊?”。

  这就是我分享的第一个解题思路:面对孩子问的某些超出年龄的问题,不要着急用我们大人的定义给予解读。而是反问孩子,理解清楚在她心目中这个定义是什么。然后根据孩子已有的认知,给予简单的解释就可以了。听话听音,这点对于养育孩子来说额外重要。

  2、“为什么那个人(坐轮椅)不自己走路,好傻!”

  我经常会去小D的学校做家长志愿者,有一次她们学校组织孩子们去社区观察植物。走在路上的时候,有个坐轮椅的小孩子经过,我就听到一个4岁的女孩问道,“为什么那个人不自己走路,好傻(So silly)!”

  他们的班主任当时就告诉女孩,“她的腿脚有些问题,所以无法自己独立行走。看上去她好像和你们差不多大呢,你有没有看到她和你一样,也是金发,还戴着一个蝴蝶结呢”。“是哦,我家里也有蝴蝶结,但今天妈妈没给我戴,我的蝴蝶结也是粉红色的”。

  那天做完志愿者我就和这个班主任闲聊起了这件事。她和我分享,残疾是学龄前孩子比较好奇而且敏感的话题,因为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开始意识到有些人和他们不同了。

  每当孩子问或者盯着身体有缺陷的人看时,老师家长自己会先不自在,总会和孩子说,“不要问,不要看”。这样的做法特别不好,我们不仅没有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一定会追问,同时我们也透过自己的语气和肢体语言在向孩子强化“那是不正常”的。

  这就是我分享的第二个解题思路,面对一些我们成人觉得是“缺陷”的不同,父母首先要态度自然地给予孩子简单的事实陈述,“他的腿不方便,无法很好走路”;“他的眼睛受伤了,看不见”,但要避免带有主观情绪的描述,比如“他是瘸子”;“他是瞎子”(这些描述在某些语境下是有骂人的倾向的),更加不要说,“他不正常”这样的话,狭隘地灌输给孩子“身体缺陷等于不正常”这样的单一价值观。

  同时,也是更加关键的,引导孩子发现相同处,“也许他不能走路,但他和你年纪一样,都戴蝴蝶结”;“也许他看不见,但他和你爷爷一样大,看上去也非常和蔼呢”。这样的强调,可以引导孩子不仅仅关注不同,而是全面看待每个人,逐渐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但总有相同,这才是多元化价值观的建立。

  3、为什么他可以边跑边吃零食,我不可以?

  这类问题也非常普遍,类似的还有,“为什么他可以这样,我不可以”;包括开头给我留言的妈妈的例子,“为什么他在车上吃东西”。

  首先,值得恭喜或者欣慰的是,当一个孩子问出这类问题时,说明作为父母其实已经成功让“规则”这个概念在孩子心里萌芽了。当他们这么问的时候,其实说明他自己在做比较:爸爸妈妈告诉我不可以这样,那个人为什么就不遵守呢?

  当孩子开始有了这样的提问后,我们就该意识到一个新的教育机会来了。当孩子进入学龄年纪后,很多父母都会头痛,孩子学到坏榜样怎么办?归根到底,孩子之所以会学坏榜样,就是内心对于规则的认可不强烈,容易松动摇摆而已。

  小D第一次问我这类问题是在她去别人家做客时,那家的小女孩边跑边吃泡芙,小D就问我了。我当时是这么回答的:

  -小D有疑惑了对吗?妈妈以前告诉过小D,吃零食时也要坐着,不能边走边吃。你还记得妈妈为什么说要坐着吃吗?

  -嗯,容易摔倒,这样吃东西(就)危险。

  -对的,边跑边吃东西很危险,容易进入气管窒息。我们要吃东西时就坐着,吃完再跑。这样的行为在我们家是不允许的。

  这就是我第三个解题思路,首先重申规则,不仅仅是规则的内容,还有制定的原因,如果可以提示孩子自己说出就更好了;第二强调这在我们家不允许,毕竟社会就是形形色色的,要从学龄前就开始引入“家庭价值观和家庭规则”这个概念。

  4、爸爸,你为什么要去上班?

  这个问题之前那篇文章里就写过了,我就不重复了。强烈建议大家一定先看上一篇,再读我今天这篇,会更有融会贯通的感觉,戳->保护孩子求知欲就要回答他的每个“为什么”?大写的错!(附音频)

  5、妈妈,为什么你有这个(乳房),我没有?

  这个问题在我之前关于性教育启蒙里才特地谈过,还谈了孩子喜欢摸父母的身体,以及多大开始爸爸不该给女儿洗澡这几个问题的。之前没看过的,可以戳->妈妈你为什么有乳房,我没有|和孩子一起聊聊身体吧

  这些问题咋一看都很尴尬,但细细琢磨,尴尬问题一点都不尴尬,它恰恰都是在提醒我们育儿的核心:理解尊重和换位思考。

  态度上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让孩子感受到全然的接纳;

  策略上真正理解孩子提问的本意,回答孩子的问题,而不是你所理解的那个问题;

  战术上从情绪入手,看到孩子的需求和原因,而不仅仅只是回答问题。

  这就是我关于这些尴尬问题的解题思路,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J小D”]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