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男嫌家穷打死老父,溺爱孩子是软暴力

  3月1日上午8时许,榆中县三角城镇魏家圈村40多岁的男子魏某,将其年届古稀的父亲殴打致死。之后,魏某与警方僵持近3小时,警方最终使用催泪弹逼其就范。村民向兰州晨报记者反映,魏某因家庭贫困,至今未娶,曾多次抱怨父母未给他打下经济基础,并多次殴打老人。

46岁“剩男”啃老还抱怨父母太穷 打死69岁老父村民聚集魏某家门口

  榆中46岁逆子打死古稀老父

  3月1日上午,几辆警车呼啸着驶入榆中县三角城镇魏家圈村七社,村民才得知,魏某将其年届古稀的父亲打得奄奄一息,魏某母亲和弟弟向警方报了案。警车将老人送到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救治,由于伤势严重,经抢救无效身亡。

  溺爱为今日一幕埋下隐患

  据村民们介绍,魏某乳名“忠子”,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学名,魏某经常自称“大侠”,因此村民们也习惯了叫他“大侠”。

  在村民眼中,魏某父母太溺爱魏某,魏某动辄抱怨父母没有为他打下经济基础,没有帮他找到妻子。“有时候看到邻居家娶妻,魏某的心情就更加低落,也是因为这个受了刺激……”村民魏先生的妻子说,魏某曾称,他要娶就娶某明星那样的美女。

  许多父母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也知道“慈母多败儿”,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分不清什么是溺爱,不知道自己是否正在溺爱孩子。

  溺爱分两种

  在相关文章中,溺爱分两种——包办型溺爱和放纵型溺爱。包办型溺爱中,父母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父母的复制品;而在放纵型溺爱 中,父母自愿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他们是孩子的手和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放纵型溺爱发展到最后,还会培养出“父母的敌人”。

  “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其他人。”心理咨询师袁荣玲说,“如果父母不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也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地狱。”并且,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伪装得很强大,但实际上他们难逃放纵型溺爱带来的三个常见的恶果。

  依赖,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是依赖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狱,因为他只知道提要求,让亲人关注自己,但他们却对亲人的感受视而 不见。自卑,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他们自大惯了,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变 本加厉地伤害别人。任性,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我要,我立即要”,成了他们的习惯。

  两岁是关键期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恋的,他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打破这一天然的自恋。这个探索过程主要从2岁开始,他们需要认识社会,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孩子没走入社会时,父母和亲人就代表了社会。

  做父母的一味溺爱孩子,放纵孩子的一切欲望、要求,就是告诉孩子他的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社会都该满足的,他的自恋是对的。长此以往,孩子的天然自恋就没有遭遇真正挫折,心中有了这个自我中心的定式,再难走出来。

  有些孩子则是幸运的,他们离开父母后,在幼儿园或是小学经受挫折、坎坷,得到宝贵的人生经验,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 环境来适应自己。有些则没有这么幸运,一帆风顺地走下去,自我无限膨胀,但当走到真正的社会中时,以自我为中心遭到毫不手软的打击,社会环境无情地摧毁了 他已经固化的自恋的心理定式。这时,他再以一己之力与社会抗衡,面临的就只是灭顶之灾。

  心理专家指出,别人不会溺爱你的孩子,做父母的必须先意识到这一点。孩子在探寻过程中,挫折是必须的体验,也是必然的体验。“在0—2岁时,怎 么满足孩子的需要都不会犯大的错误,但从两岁开始,做父母的必须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探索,一方面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让他意识到,世界并非是围绕着他而转, 其他人是和他一样重要的人。他要自爱,但同时要爱人。”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经过意志抉择,并且对心 灵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是真爱。虽然溺爱也能帮助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但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派克描述说,这些“更多的东西”就是: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

  这样做的人经常会处于一种两难的困境当中,一方面要尊重所爱的人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独立,一方面又要适时提供爱的引导。这种真爱复杂而艰巨,需要 认真思考,需要不断创新。相反,溺爱不管看起来是多么富有牺牲精神,也是懒惰的、缺乏思考、陈旧、僵化的,而且是一成不变的。最懒惰的就是放纵型的溺爱, 因为这样做的父母居然放弃了思考,而让没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发号施令。

  溺爱不能算真爱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经过意志抉择,并且对 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是真爱。虽然溺爱也能帮助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但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派克描述说,这些“更多的东西”就是: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

  这样做的人经常会处于一种两难的困境当中,一方面要尊重所爱的人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独立,一方面又要适时提供爱的引导。这种真爱复杂而艰巨,需要 认真思考,需要不断创新。相反,溺爱不管看起来是多么富有牺牲精神,也是懒惰的、缺乏思考、陈旧、僵化的,而且是一成不变的。最懒惰的就是放纵型的溺爱, 因为这样做的父母居然放弃了思考,而让没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发号施令。

  (新浪育儿综合中国网、中国新闻网等报道)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文章关键词: 溺爱啃老教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