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不会外语的家长和教师能不能诱导婴幼儿学外语呢?能,那就是“共学诱导法”。虽然这样教孩子比较困难,但如果充分运用外语录音带和录像带,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诱导得法,照样能把孩子引上山花烂漫的迷人小路,去饱赏和采撷另一种语言的花朵。
实施共学诱导法,“共学”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极大地激发孩子学外语的兴趣,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逐步养成自学外语的习惯。
共学诱导法的要点是:
1. 挑选非常浅显的、生动有趣的婴幼儿英语录音带和录像带作为共学的依据,作为两代人共同的老师。这种教材要简短、有趣,多用小动物的形象,内容十分贴近婴幼儿,能唱,能诵,能表演,要足以吸引孩子去模仿,去游戏。“早教方案”专家组编著的《母子英语》可供参考。
2. 孩子降生后不久,就要每天放外语录音带给他听,半岁左右要放外语录像带给他看。每天一两次,每次若干分钟即可,目的是让孩子产生语感,熟悉语音、语调,为1岁以后的听、说、理解作准备。孩子有了语音和语调的印象,到1岁多开始正式学习就容易多了。而且孩子从小形成了“外语敏感”,以后就非常喜欢听外语录音、看外语录像,甚至一天都不愿间断。
3. 孩子1岁以后,父母听外语录音、看外语录像要作出榜样,每天总在孩子面前高高兴兴地学,认认真真地模仿,父母之间你问我答,情绪热烈,使孩子受到感染,主动地参加模仿和表演,甚至急着要学。这样诱导就成功了一半。
4. 要定时间、定地点,每天听录音、看录像学外语一两次,每次10分钟左右。要天天坚持,细水长流,从不间断,形成习惯,这样必能成功。
5. 在两代人听录音、看录像学外语时,同一内容应重复多次,使2岁左右及2岁以上的孩子初步听懂,学会模仿。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复习。
6. 共学外语时,父母、教师必须态度认真,大声模仿,该说就说,该唱就唱,表情丰富,做好动作。常使用实物、玩具、图片给孩子讲解语义,带动孩子也来认真模仿,说说唱唱,有表情,有动作,有问有答。
7. 孩子应当在成人的带动下模仿录音、录像,而不是模仿成人的口语,因为成人的语音、语调恐怕有误。
8. 孩子已初步理解并会说的外语词句,要写在大卡片上,让孩子边听录音,边看卡片,边读词句。然后把卡片布置在孩子的生活环境里,鼓励孩子经常认读。
9. 孩子与成人共学外语时,只许鼓励、表扬,不许批评、强制。孩子学得好时就要贴小红花表扬,或者带出去玩,或者给予物质奖励,以此进行强化。
10. 婴幼园中孩子集体与老师共学外语时,不要对每个孩子同样要求,也不要求孩子总是坐得规规矩矩地上课,而应允许孩子语言发展参差不齐。要善于利用掌握外语快的孩子,带动掌握外语慢的孩子;但不论快慢,每个孩子都应受到鼓励和表扬。
11. 到孩子4岁左右时,应送他上星期天外语游戏班去学习。目前各大、中、小城市都有很多这样的幼儿外语班,教孩子在游戏中学外语。这类外语班只要保证教学质量好,就是一件大好事,就应得到逐步普及。
如果采取了以上措施,那么不会外语的家长和婴幼园教师也能把孩子从小引上学习外语之路,使孩子长大了不再有“外语盲”的终身遗憾。
最后我还要再三强调,外语教学务必要从小抓起,因为如果错过了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再学外语就实在太苦了,并且也学不好。这方面不仅我自身有切肤之痛,大批莘莘学子也在一代代地煎熬着。我长年住在大学校园里,天天看到大学生们清晨起来苦读。苦读什么?外语!几乎没有一个在阅读别的书。即使这样苦,又有几个大学生毕业时学好外语了呢?那些佼佼者———金字塔尖上的研究生们又如何呢?他们学得最怕、最苦的还不是那个“外语幽灵”?而把大量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挤到一边去了。
教育主管部门真要考虑外语教育的大改革,即使提前到小学一年级开设外语课也是好的,仍算是亡羊补牢之举。记得20多年前,我向某市教育局局长提过建议: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设外语课。他的回答是:外语教师数量不够,质量也差,哪能顾及小学低年级?不合格的外语教师配上去,反而把孩子的语音教坏了,等以后再说吧!回答似乎有点道理。可是事隔20多年以后,我又向另一位教育局局长提出同样的建议,没料到他的答复竟与20多年前的那位局长一模一样,像留声机放出来的腔调,这就太令人吃惊了!我不禁要问:我们如此泱泱大国,难道20多年还培养不出一批幼儿园和小学的外语老师来吗?再说在一个“外语盲”充塞的国度里,要求人们一学外语就要学得十分标准,这也是不切实际的。如果害怕某些老师外语不够标准就宁愿不设外语课,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认为,因为某些老师普通话不够标准就不能开语文课呢?我们应该有最起码的利弊得失观!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教育观念现代化,要承认教育的最佳期、素质教育得从娃娃抓起等最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