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
建立幸福感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两个幸福感:“首要幸福感”(primary happiness)和“次要幸福感”(secondary happiness)。
首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完全确证,是明确地、毫无疑问地坚信,父母永远无条件地爱自己。这个幸福感的完全建立,是在3岁左右。3岁之前,孩子需要父母经常地向自己用语言和行动来表达爱。首要幸福感一旦确立,终生不会动摇,孩子也不再需要父母时刻在自己身边才能够感觉到爱,他开始走向独立。
次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搭积木、过家家、拉小提琴、玩儿篮球等等。
首要幸福感牢固的孩子或成人,内心的快乐不会受到日常生活高低起伏的左右。遇到波折、挫败时,不会丧失自信心,不会一蹶不振。
首要幸福感不牢固的孩子或成人,次要幸福感也很难健全。他们内心的快乐,过度依赖于外在的“成就”:是否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食品、考试成绩是否好、老师是不是喜欢我、老板是不是欣赏我、这次提拔有没有我、比赛是否能得大奖等等。如果顺利,就特别高兴;如果不顺,就感到受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
父母尽力满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需要、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父母的爱、永远快快乐乐的孩子,会认定,快乐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忽略孩子的需要、躲避孩子对自己的需求、经常呵斥甚至打骂孩子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不会认为父母的教养手段有何不妥,反而会坚信,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经常感到自己是个坏孩子、得不到父母(自己最爱的人)的注意力、经常感到伤心、绝望、愤怒,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如果父母在孩子“粘人”的阶段,不愿意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不耐烦甚至推走,过一阵子,孩子有可能不再表现得那么“粘”,有些家长会窃喜:这孩子变“好”了!殊不知,这是问题深化的表现,是一件坏事情。
孩子在需求长期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会停止用以前的手段来试图得到满足。但是他的需求仍然存在,他会转而用别的手段来满足自己,最明显的,就是对物品的依赖。那些因为不能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大发雷霆的孩子、那些死死地把住自己的玩具不愿意和别人有一丝丝分享的孩子、那些特别“难缠”特别容易发脾气的孩子、那些经常做危险事情的孩子……
孩子的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一个感情的黑洞。他从小就认定,“爱”是痛苦的、是渴求得不到满足的那种感觉,对其将来的爱情生活影响巨大。
因此,聪明的父母,不会对孩子的“粘人”感到不耐烦,不会首先想到这样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妨碍,而是平静地分析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检讨一下自己最近以来是不是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够质量,进而努力满足孩子的需求。
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多陪陪孩子。一旦孩子得到了满足,就会自然“放松”父母,渐渐学会自己单独做事。
你在孩子幼小时期所额外花费的心血,是一种回报率极高的“投资”,它不仅会硕果累累,更会在今后省却你无数的时间、精力、伤心甚至钱财。
(作者:小巫)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