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者谬误手册》前言

http://www.sina.com.cn    《教育者谬误手册》 

  我们第一个孩子出生不久,便得到了一条受益终生的忠告。当时,一个已为人父的朋友来拜访我们,他惊讶地发现,我们夫妻二人说话时声音轻得几乎成了耳语,在房间中走动时也总是踮着脚尖,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我们这样做只是因为宝宝正在睡觉。“你们啊,简直是自作自受!”我们的朋友说,“如果小孩一开始就习惯了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睡觉,以后只要稍有一点动静,他就睡不踏实了。”幸亏这位朋友的建议,后来,尽管我们也和平时一样地大声说话、大笑,宝宝依然能在小床上睡得安安稳稳的。

  后来我又把这个建议转告了很多父母。有孩子的人总是会得到各种各样的育儿建议,我自己也乐于此道。我喜欢听别人的经验,喜欢人们相互帮助,生活因此可以变得更加简单。有人认为,很多建议都非常有用,但不是全都有效,这种说法当然是正确的。很多年轻的母亲会发现,到处都有热心人乐于向她们传授带孩子的经验或窍门。当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塞满大脑时,建议者的原本一片好心,结果却让人如坠迷雾,更加糊涂。自己的母亲、婆婆、邻居、朋友以及熟人,每个人都向你提供各种带孩子和教育孩子的建议,大家各言其是,言之凿凿。你本想博取众家之长,结果到了最后往往会感到自己画虎类犬,不能让任何一方满意。你心怀歉疚,感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似乎还远远不够。

  父母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心儿童的教育问题,但是今天的家长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家长更加感到不确定性和恐惧。今天建立一个家庭不再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它只是众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但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可能会意味着父母为期待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同时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给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往很多的教育模式现在已经失效,今天的孩子得到的比过去更多更好,但是他们看起来却越发不容易满足而且要求得更多。于是家长们常常会扪心自问:“是我做错了什么吗?”,“我还能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加快乐呢?”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家长——继续相信自己和您孩子的感受。因此,我总是先仔细琢磨那些耳熟能详的育儿经验,然后向相关专家提问:“真的是这样吗?”渐渐地我发现,很多众所周知的育儿建议实际上有失偏颇。有些干脆就是信口开河,有些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使儿童教育复杂化。在调查研究中我还发现,一些流行的教育方法其实是认识上的误区,而一些谚语和口诀根本是无稽之谈。我还发现,明明很简单的事情,在人们的想象中却又很复杂。同时,由于太想要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好,很多父母往往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完美主义、自以为是和畏首畏尾,都会破坏和孩子相处本应有的轻松和愉快。无怪乎著名诗人和教育学家让•保罗在两百年前就说过:“孩子和闹钟一样,不能一味地给他上弦,必须给他机会让他自己走。”

  我既不是教育家,也不是儿科医生,我是一名记者。在职业生涯中,我学到了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那就是提问。一路下来,我采访过二十多位专业人士,查阅了大量专业书籍,并且不断加入自己的思考。让我感到非常有用的、重要的或者颠覆原有观念的信息,最终都被我收集到了这本书中。另外,我总是不断地用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问题去纠缠我的朋友、熟人以及其他不相干的人,坚持着让我认识的母亲、父亲、孩子、保育员或教师给我讲述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他们的讲述,我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包括一些让人吃惊的解决之道。这本书不是一部学术研究著作,它是一本帮助人们在纷杂的育儿建议中找到一些简单而正确方法的实用指南。书中绝大部分的话题都有更加精彩而深入的论述,每个话题下所注明的出处也有助于读者去进一步阅读与本话题相关的其他著作。

  发现认识的误区并不是什么难事,只需拥有健全的理智和一些记者职业所具备的敏锐嗅觉即可,真正的困难是如何在澄清错误之后找到正确的观点出来。在伦理教育的问题上,争议从未停止过,专家与专家的意见相左也屡见不鲜。尤其在很多时候,教育首先体现了一种经验和观念。因此,在本书中我经常针对同一话题列举出各种不同的观点。这样做,不是为了左右逢源,而是希望让父母能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毕竟我所总结出来的方法,绝不是对每个具体问题一锤定音的最后解决方案。科学在不断变化,新的认识层出不穷。因此在某个问题上,今天认为是对的,几年或几十年之后也许就会有新的看法。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不存在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存在对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一样奏效的公理定理。个体之间都是有差异的,因此每个家庭都会有适合自身情况的方法。对甲很合适的方法,到了乙那里也许适得其反。因此我始终强调,家长不要尝试那些感觉不好或无法承担后果的方法。当遇到难题的时候,应该主动到专业人士,例如儿科医生那里获取一些专业上的建议。

  这本书专门写给那些善于转换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家长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引起读者对一些传统育儿方式的深入思考和反省,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能够多一些自然,少一些刻意。教育孩子无疑是非常让人劳累的事情,孩子们总是不断地要这、要那,很少乖乖听话。于是很多当代的父母感到自己似乎渐渐成了孩子的奴仆,听任其摆布。时间一长他们甚至会觉得:这孩子天生就是来找我麻烦的。其实孩子只是要在你的陪伴下成长,孩子最深切的愿望就是想得到父母的喜爱和承认。如果我们能够把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一并宽容地接受下来,那将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大保证,因为他就是他,这就是他本来的样子!

  孩子总是在试图满足大人们的愿望,无论是好是坏。对家长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对孩子提出正确的要求,而不是那些空谈高调却难以实现的苛刻要求,应该让孩子不断感受到自信和信任所带来的正面激励。求全责备,结果只可能给孩子心理上带来长期的不安和焦虑感,这是不可取的。家长有时自己也会犯错,重要的是能和孩子一起面对孩子的错误。

  本书中每个词条在内容上没有关联。因此,不必从头到尾逐页阅读本书,建议读者可以随意翻上几页,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条目直接阅读。如果通读全书,读者可能会发现有些地方有所重复——这是我刻意的安排,目的是让随意翻阅的读者也能立刻抓住脉络,便于他们理解。

  感谢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所有提供过支持的教育学者、心理学家、儿科医生以及其他专家,感谢他们慷慨地拿出时间来解答我的问题。这里特别需要感谢心理学硕士汉斯•贝尔旺格先生,他的专业经验、清晰的思维以及热情的帮助不仅对本书的写作,同时也给我个人的家庭生活带来了有益的启发。真诚感谢多赫•毕茨-弗克默尔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她不仅是我事业上的得力伙伴,更是一位难得的好朋友。所有受过我“刁难”的母亲、父亲以及孩子们,你们热诚的回答启发了我的灵感。在此,还要感谢我的几位女性友人:安哥拉和我的姐姐海克,感谢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和我就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讨论。我没有忘记奥力弗•托马斯•多姆扎斯基先生极为费心地为本书的修订和校对做出的大量工作。最后,深切感谢我生活的伴侣,我的丈夫米歇尔和我们的小宝贝们:能和你们在一起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快慰。

  2005年2月

  于德国 慕尼黑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育儿  误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