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付出和得到
正如前面所说,孩子和母亲,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永远是一个学习过程。除了行动和反应之外,还有一种新的基本体验。除去简单的交换以外,还可以交换角色。我登台表演,我玩游戏,我和别人相处。这是关于付出和得到的全新体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交往并且也是与人交流的一种早期形式。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我都要接受,必须对此有所表示。假如我所有的活动都只是我个人的事儿,就毫无付出和得到可言,当然也无所谓交流。在成年人中也流传着这样的游戏方式。每个人都在发表他的长篇大论,而事后大家都会感到惊讶万分,一场谈话之后竟然毫无变化;一切照旧。既然事物间毫无联系,它们也就无法产生任何影响。
我们常常会听到或者自己这样说:我完全不受别人影响,没有什么能够让我感到吃惊,也没有什么能感动我。相反如果我们有所感触、深有体会,那完全得归功于一种相互间的关系:一个人把另一个人引入一个新的方向,并由此带来了新的信息和新的机会,以及交流的基础。
在母亲和孩子之间也是如此。母亲做出示范,孩子跟着模仿,反之亦然。他先做一些事,然后别人模仿他,这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养成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
付出和得到是任何交流的起始。生活的意义也就在于能对这个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唯有在人们之间的交流中。最初的交换游戏是:对人微笑,别人也还以微笑,然后推进一步:我给你一个玩具,你也还给我一个;我把球抛给你,你也把它抛还给我。儿童在一两岁时和其他孩子在一起,已经能信任这个付出和得到的系统。他们给出什么东西,也会期待重新得到这个或者其他东西。在与母亲的交换中这当然毫无疑问,她给孩子一个调羹,他拿起它,他大大的眼睛仔细看了一下,又把它还给母亲,她也必须这么做,这形成了一个特有程序,原则上应该不断地被重复、再重复。儿童从中学习付出和得到的关系,学习如何互动,这种经验在以后与其他孩子相处时会得到加强,他们交换游戏、想法、礼物,这样在不同层面上产生了不同的交流,如果一切顺利,以后在学校,这种付出和得到的相互关系也会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从原始社会开始,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种族之间、家庭之间的拜访,都会交换礼物。
付出和得到在之后获得了进一步的意义,它与社会等级中个人的社会地位紧密相连。
人们很容易认为接受者具有依赖性,依赖给予者。我们不喜欢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或者为此而感到愧疚,所以必须回送适当的礼物。
我如何对待礼物、报酬、建议:这完全视情况而定。我们的给予是为了对他人表示尊敬或者给他以安慰吗?臣民必须要向国王进献礼物。在这种情况下接受礼物显然有一种自信,因为这表示:我值得拥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