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六岁的男孩在搭积木,他没能把积木按照图中的形状搭起来,试了一遍又一遍。
妈妈在喊他:“吃饭了。”
他像没听见,还在专注于他的“工作”。好,马上就要完成了,最后三块积木,他在考虑要把它们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男孩显得有些激动,拿着其中的一块在犹豫着……
妈妈走过来了,边说:“快弄好了,咱吃饭。”边拿起剩下的两块积木,说:“我来帮你。”放到了正确的位置上。男孩愣了一下,旋即,一把推倒了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搭起的积木,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识好歹?帮你一把,又不是给你砸了……”
妈妈感到不可理解。
但我理解。我想起夏杨小时候的一件事情:
他爱玩拼插玩具,也是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有一个周末,他坐在地上,已经差不多有一个下午了,始终在埋头拼插一艘战舰。那些小部件,有的小得像米粒那么大,有上百个,他就那么细致地一点一点拼插着……有好几次,他有点不耐烦,急得直挠头皮。朋友想去帮他,我制止了,说:“让他自己来。”我要让他尝试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喜悦。最终,他终于完成了那只由上百个零件组成的战舰。他举着它来到大人们的面前,那份自豪和喜悦,好像他完成了一项多么巨大的工程。
我知道他在成功地完成一件任务之后,所体验到的那种快感——自信、愉悦、成就感……
一个孩子所能体验到的“成功”,不同于成人世界里的成功。每个孩子都有想要圆满地完成一件事情的心理需求,这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通过参与游戏,以及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满足这种自我需求。一开始时说的那个五岁男孩,就是感觉妈妈的帮助,破坏了他的自我实现感而恼怒的。
小小的孩子,也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如果我们懂得了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在独立完成事情中寻求满足,同时建立他的自信心。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写过一篇观察日记:
一天,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地观看和议论着。圈子中间放一个水盆,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
这时,有个两岁半的男孩,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对于大伙都在观看的东西,他也充满了好奇。但他太小了,没有足够的力气挤进去,他四处张望着。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张小椅子上,脸上露出了希望而神气的神情。他向那把椅子走去。可正在这时,一位老师走了过来,一把把他举起来,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使他能看见中央的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小家伙看到了水盆,可他脸上原来那种使我感觉非常有趣的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蒙特梭利看到的这个小男孩,虽然看到了漂浮的玩具,但他失去了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体验成就的机会。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也在无意当中,像这位老师和前面的那位妈妈那样,在“好心”中夺去了孩子自我实现的快乐?
夏杨的爸爸在编书,小小的夏杨说要和爸爸一起编书,爸爸就把他架到自己的脖子上,说:“好了,咱们在‘一起’编书了。”夏杨还不满足,一定要“亲自”编,我给他拿来纸和笔,他画了很多只有他自己懂的画,还要我给他写上字,装订好,他要的是一个全过程的参与。
我在打扫家里的卫生。四岁的夏杨也要拖地,我把拖把给他,说:“好吧,你来。”他用拖把在屋里“拖”了个遍。然后心满意足地把拖把一扔,说:“好了。”我说:“真干净。”其实,还不如不拖干净呢!
夏杨的爸爸在整理他的书,往书架上放,夏杨也要做,可他够不着书架。爸爸就把分好类的书,让夏杨拿着,抱着他让他一本一本地往里放。夏杨觉得能助爸爸一臂之力,是自己很值得自豪的事情,虽然事实上他不但没有帮上什么忙,反而让事情更麻烦。
但我们觉得,让孩子参与的意义,远比我们自己做事的效率更重要。孩子每一个好的愿望和行动,都应该得到鼓励,哪怕他做得并不好。他会觉得因为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或者帮了父母的忙而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人。
我在家里还经常对夏杨说:“夏杨,你来帮帮妈妈。”从小让孩子有被别人需要的感觉,能够培养他的勤奋和助人精神。一个人,假如看到自己的行为,能够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他就会在自豪的同时,产生一种责任心,因为责任感和价值感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让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他想做的事情,也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一种方式。正因为从小沉淀的这样的心理品质,夏杨今天才能够在剑桥大学快乐地去参与那么多的社会活动。
和夏杨在一起的时候,我喜欢说:“夏杨,你来。”让他听,让他做,让他参与,让他独立判断……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你来”中,夏杨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步步提高,这可能也是很多人说:“夏杨做起事来像个大人”的原因吧,因为他已经多次像个大人一样地参与过了。
允许孩子使用他的智慧,尽自己的努力,发挥他内在的能量,去实现他想实现的目标,可以带给他“高峰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激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更多的事情,而且他会为了使自己趋于完美,竭尽所能。
但有些父母往往把注意力放到事情的结果上。好或者不好,更能让父母关注,而孩子做的过程获得了什么却被忽略了。一个孩子能够鼓起勇气,兴致勃勃地去尝试,能够运用他的双手、大脑和体力,去完成令他兴奋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他自己的独特才能,还有他的自信。
现代社会对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适应变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仅仅通过思考,或者只是从书本上学习,就能发展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全面人才。在参与中,在创造中,体验付出后收获的喜悦。这样的过程沉淀下的心理品质,会使他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并能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我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去,去,去,你走开,尽帮倒忙”,“来,来,来,你还小,让妈妈来帮你做”……这话,对小孩子说过,对大孩子也说过。可恰恰是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不该参与的,实际上,他们已经有能力或者有必要参与其中了。
在我们父母渴望有一个善解人意、知冷知热的孩子时,我们是否曾经给予他自主和独立?是否给予他热情和责任?那就从多对他说“你来”做起吧,你会发现,原来你的孩子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