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家说日语,妈妈在家说英语,祖辈在家说上海话,还有保姆在家说家乡话,结果2岁的宝宝到了学说话的阶段却“失语”了———日前,记者从上海市家庭计划指导暨社区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推进会上了解到,如今这种患上“失语症”的孩子频现本市各大儿保科门诊。究其原因,这些“失语”的幼儿并非听力、声带等大脑、发音器官有问题,而是因为身处多种语言环境,导致语言思维混乱,结果难开口。
对于这种现象,立马有人跟帖说某某幼儿会三国、四国外语,原因是此幼儿为混血儿。原因就在这里,如果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在“联合国”家庭之内,必然从小就接触这种多国语言现象,但不要忘了,这个孩子仍然要以其母亲或者父亲的语言作为母语,然后才能沿着这条语言主干而拓展到另一种语言,也就是说,语言与思想是相结合的,而思想才是内核,语言只是一种外在表现,没有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同时开动两种语言机器。比方说想吃饭了,这个幼儿要么用汉语,要么用英语来表达思想,同时存在两种语言思维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一个出生于中国的人即便英语再好,他究竟还是用中文的方式进行思维,而不是英语。
这也就告诉人们,幼儿期的语言功能,最好只灌输自己的母语,当自己的母语树立起来之后,再进行外语的培养,循序渐进,才可以培养成真正的外语人才。
一个人不是一架机器,而一个幼儿当然更不是一架机器,而一些家长则过于急于求成,不仅是外语要从零岁抓起,而且象跳舞、绘画、音乐等等课程,也着手从零岁抓起,不知道这样的家庭要培养什么样的出色的外交事务人才或者神童?
谁都希望自家出神童,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绝世人才,但真正的绝世人才却极其罕见,并且,任何天才多数靠后天的培养和养成,而非拔苗助长,怕只怕,这样的硬按到知识海洋里灌水的神童之头,会因缺少童真且缺氧而被过早地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