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复合因素,积极引导和调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因素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我们亟需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
家庭中家长是实施家庭教育的责任人,把孩子养育成人是人生之大事,也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孩子的身上寄托着父母亲的全部希望。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孩子并非象理想中那样愉悦,总会生出很多烦恼,甚至是痛苦,费尽心血都换不来理想效果。例如孩子的逆反心理,轻则不听话,重则叛逆,厌学,自卑,压抑,孤僻,过度敏感,更有甚者出现儿童心理发育偏异:或是行为操守偏异,或情绪障碍,或身心疾病的出现。而儿童方面却同样出现问题,觉得很苦恼:如总觉得自己怎么去努力都达不到家长的要求;自己有很多的想法总也不能得到理解。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涤荡着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人民的物质生活有很大的改善,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最基本单元,商品经济的影响会得到最充分的表现。在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今天,机遇与挑战共存,如果仅以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来教育孩子,以古板的方式,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以训斥的口吻来教育孩子,笔者认为成功的机率不会太高。如果更以一种毫无原则的迁就,满足其不合理要求的方式,期望他们在新世纪中的未来取得成功,那必将注定这种教育是失败的。雨果说过:“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这充分说明了人类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多向性,多层次性。儿童是独立存在的人,是成长过程中的人,是终将独立生存在社会上的人,而不是家庭的一件东西,一件玩具,更非由家长们支配的附属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每一特定的阶段均有其独特的发育规律(身体的,心理的)。人类认识世界是通过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为实现的,心理学中对上述几种心理现象称之为“心理认识过程”。人对根据客观事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又称之为“情感过程”,(如高兴,愤怒,悲伤等)人使既定目标得以实现而需要克服种种困难所需付出的代价又称之为“意志过程”,此“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合称为“心理过程”,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统一体,亦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共同部分。心理学上认为共同心理过程在每个具体人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稳定的特点,称之为个性(人格特点)其将显示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风貌之差异。例如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上的不同将为心理行为的定向导航则相异。又如在能力气质性格上差异而出现明显的个性色彩,因此尊重客观规律,结合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及非智力因素形成状况,走近孩子的心灵,采用积极,灵活的方法,激活孩子心理,因人施教,将事半功倍!
1、确立平等观念,尊重孩子的人格,学会和孩子交朋友。
孩子虽小,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一个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有美好的希望,期望,向往,亦有极其丰富的情感,曾有一位作家非常形象的描绘孩子们的情感:“如一颗富含汁水的葡萄,但其表皮极薄,如果用对待硬壳核桃的方法对待它,其后果十分不妙,必将汁水四溅,粉身碎骨”。因此重视他们的心灵感受,倾听他们的心声,让孩子感到亲切和信任及依靠。充分考虑孩子的自尊心,不以父母意志为准则不强迫孩子违背自我意愿(当然是指正确的),防止孩子心理受到创伤,情感受挫折,而导致与父母产生心理和情感的隔阂。 充分承认儿童成长、发展有其主动性,天性。客观承认家庭背景,社会经历,家长思维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各自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犹如教育发展史上很多哲学家,教育家把儿童比作树木花草,家长应该象园丁一样,相信种子能发芽及生长的能力,准备好适当的土壤,营养,除草,灭虫,全力营造树木花草生长的良性环境,让幼苗自己生长,而非拔苗助长。承认孩子存在差异,帮助发掘潜能,为孩子制造更多的选择机会,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家长充分理解“宽容”的深刻内涵,学会用“肯定”来对待孩子。
宽容是提供心灵氧气,点亮心灵正气的火把。宽容不等于放纵。宽容包含着理解,容忍,指导,纠正等多个方面。惩罚只会产生抵触和逆反,更不利于改正缺点和错误。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会宽容别人的,甚至会苛刻待人的。宽广的胸怀需要宽松环境来孕育的。儿童自小成长不可能没有缺点和错误,甚至会遭遇挫折,关键在于家长站在何种角度来处理这类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摒弃打骂体罚等不文明的传统做法,从关爱的前提下,耐心细微的思想交流方式,相互沟通,让幼小心灵受到震动,促使孩子主动认识错误所在,引导孩子主动改正方为教育上策。
“肯定”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动力。“知心姐姐”的调查问卷中反映的真实情况佐证了这一点。3671份问卷中56%的孩子回答:“希望父母看到自己的进步”44%孩子要求“希望父母不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这充分说明了孩子的心理期望得到家长的认可,一旦失去肯定,内心的失望,失落乃至无助将会使他们失去方向感。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孩子对肯定的心理需求,充分认识肯定对孩子的心理激励作用。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信任他们,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闪光点,有着可贵的积极因素,并加以培育,将有助于克服孩子的消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