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小布头”躲到哪儿去了?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一见哈哈笑,连声夸我好宝宝。”
“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奶奶抱下来。”
“小呀小儿郎,背起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
这些古朴的童谣和儿歌发端于什么时候,已经无从查考。在一代又一代母亲或祖母、外婆柔情似水的吟唱中,黄皮肤、黑头发的新生代开始以温暖的眼光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
陈力行(52岁,北京鼓楼医院职工):外孙女3岁多,人小眼界不小,认识外国的“圣诞老公公”、“肯德基爷爷”、“麦当劳叔叔”、“奶昔大哥”和不少洋娃娃。我愿意她多见识新世面,也希望她记住咱们自己的孙猴子、牛郎织女、鲤鱼跳龙门和小猫钓鱼。我小时候听妈妈说的、唱的,都教给了女儿,现在又轮到女儿传给外孙女了。我想每家每户都有这样的“传家宝”,我们可以在祖先讲过的地方添点什么,减点什么,但可不能在我们手里断线。女儿小时候听《小布头奇遇记》入了迷,想到书店买一本。可如今儿童图书多,眼瞧着人家外国的“灰姑娘”、“美人鱼”、“花仙子”在柜台上打扮得花枝招展,就是找不着咱们的“小布头”。
例2,《精灵鸭》能否飞起来?
这只穿兜肚、哼小曲、舞龙头的鸭子淘气又可爱,能用一支神笔对付繁重的功课,用橡皮泥吹出“孩子乐园”。在“星际大冲撞”、“火战金刚鼠”一类“软暴力”卡通大行其道的今天,翻开新近由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的童话改编而成的卡通故事系列《精灵鸭》,读到这样的段落显得格外温馨:
“圆月当空,月光如水,世界一片朦胧。突然妈妈高喊:‘快看!’一颗熠熠发光的星,拖着长长的尾巴,从月亮上面缓缓扫过,像一条绚丽的光带,闪光耀眼。”
“‘多美的月色!’爸爸说。”
“元元遥望着星空,仿佛置身于广漠的宇宙中,怀抱着小小的礼品盒,就像紧紧握着好朋友的手,滚滚热泪涌出眼眶......”
葛翠琳(作家,冰心儿童图书评委会秘书长,《精灵鸭》主编):我希望卡通读物能通过吸收海外的某些表现手法,来展示我们民族的气质、性格、心态和欣赏趣味。把卡通都画成“阿童木”式,眼睛老大、嘴巴老大;动不动就“哇”地大呼小叫, 一味冲啊杀啊;追逐神怪,不分是非,表现出贪婪、掠夺倾向,是不是有点武士道的味道啊?中国文化自有一种足以傲世的博大胸怀和对美好未来的执著追求。希望我们的“精灵鸭”能够飞起来,与唐老鸭、米老鼠、一休等一道,成为中国孩子亲密的小伙伴儿。
例3,蔡元培为何拒绝“高材生”?
也许会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在一个对外开放、八面来风的时代,更需要给儿童提供多元文化的熏陶,强调民族特色会不会导致抱残守缺?记者不禁想起蔡元培的一则佚事。他在美国为北京大学招聘教师时,有个留学生学问拔尖,就因为不肯讲中国话,没有被录用。揣想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时的心境,在他著名的兼容并包的主张背后,是多么深沉的民族情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报告中,既主张“了解各种社会,接受多样性”,也倡导“对一定文化的归属感,及民族尊严”。多元的世界中,本民族的文化也是一元,而且是赖以立足的一元。
张先翱(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我国有个传统儿戏叫“翻绳”,一根绳子用双手撑开,变幻出花样。日本人学了去,出了一本书,能翻出100多种花样。这给我们以警示:历史上中国儿童看的、听的、玩的,固然有些陈腐的东西,但更有诸多精华,我们发掘得不够,研究得不够、宣传得不够。
与当代的电子游戏、网络在线游戏相比,传统的手工游戏的确显得有些单调。然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完全有可能在光电磁上获得新的生命。“三国演义”、抗日战争等故事就被一些电脑公司制作成学习和游戏软件,其画面的精美和斗智斗勇似不在日本的“魂斗罗”之下。
记者点评: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在光电磁连接而成的“地球村”中,能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村民”,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而非好莱坞文化工业流水线上千人一面的翻版?我们的孩子需要全球文化视野,需要掌握CD-ROM、DVD和E-MAIL,也不该淡记剪纸、脸谱、泥人、陀螺、九连环、空竹、风筝、京剧、民乐和毛笔。希望下一代在想象力、创造力远远超越前人的同时,依然闻古刹钟声身心俱爽,听雄鸡晓唱血脉贲张,读明清小品和金庸小说会意地一笑,在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上活出龙的传人的那一份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