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能发现这样的情形:孩子哭闹着不想去上幼儿园了;遇事,突然发脾气,不讲道理;高兴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乱吵乱闹,折腾个没完;突然一段时间对所有的人不理不睬。我们的孩子是怎么啦?难道我们不爱他们吗?难道我们缺少和他们呆在一起的时间吗?都不是!其实他们需要的是我们更多的倾听,更多的关注。
试想一下,当孩子哭闹不休的时候,我们成人往往就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省得孩子哭闹不止,弄得大家精神崩溃,不少成人在孩子耍脾气时,会采取妥协、满足孩子的需求等消极的解决方式,以求能迅速地让孩子安静下来,但是如此反而会让孩子更加任性。而溺爱,就是从我们这些成人怕麻烦开始的。
早晨,匆忙地送孩子来园,而后又得急急忙忙地去上班。可孩子这时候偏偏添乱,进入幼儿园晨检,保健医生喷口腔液,可是孩子始终不愿喷,还哇哇大哭。保健医生、老师在旁鼓励着孩子:“这个很甜的,张开大嘴巴试试看。”孩子越发委屈,怎么也不肯,而且直逃避,拉着家长只往门口走,此时的妈妈只能耐着性子跟他讲道理:“妈妈还要去上班,上班了可以为宝宝买好玩的玩具好吃的东西,在幼儿园还有好多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的,老师还会陪着宝宝。”妈妈讲述着好多诱惑孩子留下来的理由,哪知道再怎么说还是不管用。妈妈的耐心也几乎用完了,于是冲着孩子喊:“不许哭了!再哭妈妈要生气了!”眼看时间也快到了,妈妈不得不上班去了,只能任由孩子了。妈妈跟老师埋怨着:“孩子在路上的时候还答应得好好地,现在又这样哭闹不止,越说她还越来劲。”最终,妈妈“狠心”地留下了孩子。看着妈妈渐远的身影,孩子的小脸儿上抹得全是横一道竖一道的眼泪。
是什么让孩子不愿来幼儿园呢?是什么让孩子拒绝喷口腔液?我们听过孩子自己的原因吗?我们只顾着安慰孩子,让孩子无条件地接受成人的意愿,随家长愉快地来幼儿园,顺从地喷口腔液,可从未问过孩子,为什么有这些“不如意”?
而后的几天,我们老师对孩子也更加关注,一直鼓励着孩子,孩子也感受到了幼儿园的快乐。趁此机会,我们老师终于挖掘到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原来是孩子在家时和妈妈商量好要把芬达饮料带入园,可是走的匆忙妈妈也就疏忽了孩子的要求,忘记了带来。孩子对饮料有着一种依赖感,特别喜欢喝芬达,来园了都好几天没喝到饮料了,一直惦记着。可就是商量好的事情不被成人重视而遗忘了,孩子感到了莫大的委屈。就是这简单的理由造成了这一出的闹剧,不是本着倾听孩子的原则,我们还真的无法了解孩子哭闹的真正原由。
虽然我们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但是我们也就只是形式上地牵起了孩子的小手,但真正倾听孩子声音的时间并不长。孩子含糊的发音、用词不规范、语句不完整,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趁着他们愿意向成人说的时候,还是选择多听,而不是多说。
《纲要》中指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只要确确实实做到走进他们的心灵,站在孩子立场看待问题;给他们表达自己想法、情感的机会,就有效的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