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妈妈追着宝宝喂饭:“再吃一口吧”。宝宝说:“不吃!就不吃!”其实,从进食量的大小及其规律性,可以看出家庭亲子关系的特点。
首先,进食可以反映家庭中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跟孩子控制与反控制,还是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有问题的家庭表现为母亲过分地“爱”孩子,孩子的生活内容完全离不开母亲的干预,甚至孩子上学后连日记、邮箱母亲都要审查,其实这种爱已经是发展为一种控制。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有个人独立的要求,包括需要有自己的空间,需要和母亲逐渐拉开距离,这时如果母亲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变化,还像对待几岁的小孩一样对待已经长大的孩子,孩子的成长就会受阻,思想意识往往会停留在幼年阶段而不能真正长大成人。
对于这种现象,从孩子的进食特点就可以发现。有的孩子很胖了还控制不住地吃,有的孩子已经很瘦却认为自己太胖,拒绝食物,还有的孩子在这两者之间循环。其实在这里食物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焦虑而干涉的母亲。孩子吃进大量食物,象征着妈妈(食物)大量闯入孩子的边界,孩子感到无法拒绝母亲以爱的形式施加的控制;孩子吐出食物,象征着孩子在反抗妈妈的控制,拒绝妈妈带着焦虑的爱。面对这种现象,很多母亲不知其原因,只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孩子不要厌食或贪食,可是这样一来,孩子却以被动形式的攻击(厌食或贪食),重演小时候感受到的控制与反控制,于是,孩子在前面逃,母亲在后面追。如果这种现象严重,就会形成神经性厌食或贪食的症状,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
出现这种现象,已经不能就食物论食物了,而是要追究这个家庭的亲子关系,以及育人的特点。母亲如果能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自己的焦虑和控制欲,就不要用这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说到这里,也许很多母亲会说:“我这是爱孩子呀!”没错,天下没有母亲不爱自己孩子的,但这种爱的方式是有问题的,很多伤害就是在爱的名义下进行的,孩子不会拒绝爱,但孩子不喜欢被伤害、被控制。
另外,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神经性厌食或贪食的现象,父母要立刻送孩子到正规的医院治疗,同时需要配合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