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提高社会性是孩子最好礼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1日 07:52  温州日报 

  六一国际儿童节就要来临。在这个节日里,我们该送给孩子们什么礼物,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呢?看到《钱江晚报》5月22日“深度”版面上两个大标题:“五成宝宝不懂与人相处”、“用进废退,放手让孩子练习交往”,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答案立刻出现:给孩子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提高他们的社会性。

  其实,这个权利是孩子作为人类的一员应该有的权利。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存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须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所有的孩子全都不是一出生就有社会性的,在第一反抗期以前的婴儿,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一点都不懂,所以新生儿会比很多新生的动物更缺乏生存能力,他们有的只是对抚养者的社会性依恋。随着他们在人类社会里不断成长,他们的社会性才逐步增强。

  在日常生活中,一谈到有社会性的儿童,人们往往联想到那些能够和朋友玩得不错、开朗活泼的孩子。事实上,一个有社会性的孩子,决不单只是朋友多和有合作性,而是指在他身上,有当前社会承认的行为,他充当着由该社会决定的角色,在以别人或班级为中心的社会活动中,抱积极、友好的态度。当然,这些都是以与个体年龄相称的程度为前提的。

  影响孩子社会性形成的因素很多,比如一个孩子社交机会的多少、其性质如何;父母的养育态度;他的社交经历带给他的心理感受;作为社会性发展基础的语言机能的发展水平;孩子的听话(正确地听别人说话并正确加以理解)水平等。但毫无疑问,最初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中,通过与父母和其他人的接触进行的。通过这些接触,孩子一面吸收大人们的所作所为,一面逐步学会他所处的社会期待和允许他的各种行为。正因为此,社会性才有容易受父母态度影响的特征。

  可惜,在当前我国儿童的实际生活中,对独一代,或者由独一代来教养的独二代时,不少家庭的这个职责并没有很好完成,导致非社会性(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没有学会社会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所期待的东西)和反社会性(孩子经常性地违反社会的习惯和规则)的孩子呈增多的趋势。

  例如我最近在某高中给高三学生做高考心理辅导后,有位女生找我倾吐烦恼,说有个老年男教师辅导她一门弱项课程,效果不错,她很信任他。几天前因心理紧张常常夜里睡不着,结果一次在半夜一点多发手机短信给此辅导老师。没想到被他老婆接到,问清她的情况后立刻上门来质问,弄得她现在都不敢再去问该老师问题,心里觉得很委屈。这位19岁的大姑娘此行为和事件发生后的委屈心理,暴露出她非社会性的一面:她不能理解那位教师夫人的立场,不能站在辅导老师夫妇的立场来思考自己的行为。高三学生尚且如此,更不必说原本属于幼儿期心理特征的自我中心心理在童年期、青春期孩子身上的延伸和弥漫了。

  要使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与年龄的增长保持平衡,《钱江晚报》的大声疾呼呼正是时候。放手让孩子练习交往的确是现在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觉得,家长们介绍和热衷的有关方法,像参加媒体及其他机构组织的各种亲子活动、上早教班、与年龄相仿的宝宝爸妈互相走动、参加论坛或QQ群等网络组织的活动,固然能创造孩子交往的机会,但最好的机会则是由家长自控的家庭生活过程中的自然接触,尤其是保证家庭中两代人日常的交往时间和质量。

  家长必须清楚自己的家庭教育应追求两个功能:一是保护孩子,二是积极地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儿童尚小,缺乏经验,要保证这两个功能的实现,必须坚持按照孩子年龄发展阶段的特点加以适当的保护。否则,孩子想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而做父母的非要加以保护,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就会因为父母的保护过度而受到抑制。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期待和要求孩子去做不能胜任的事情,那不只是抑制,简直就是残酷了。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潜能  教育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