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对美工区的喜爱是持久的,他们从来没有怠倦过,他们与这个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使用它们时,与材料进行了对话,于是,我常常在觉察着这些关系的微妙变化。
早晨,我总是先观察美工材料的托盘里所剩下的是什么。放白纸的托盘里最上面的一张白纸,有一角被微微卷起,也许是这样,下面的完好的白纸就被孩子忽略掉了,假如被孩子迫切所需,但是留下的最后一张,一定是上面那张一角卷起的白纸。
另一个托盘放的是一些废纸以供孩子折飞机。我发现那些纸面堆积着浓重颜色的画和杂乱无章的线条的画,是孩子最不想选择的,他们情愿选择一张写着密密麻麻的字的废纸,他们对废纸的要求也竟然这么高!
放在托盘里一叠用油墨印刷着一样图案的图画,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孩子碰过了,并不是造型画得不好,而是这个千篇一律的感觉吸引不到孩子。他们内在的感觉是趋于自然的,他们更加喜欢的是老师亲自用手绘画出来的东西,就算老师每天都在画一个苹果(不赞成描红),但是每天呈现在孩子面前的一定是每一个都不同的苹果。
我一直在画皇冠、手表等,孩子都特别喜爱,但也会有留下的那么几个,我看是怎么了?是的,一定是画得最粗糙的那个,一定是因为水彩笔颜色干涩的那个,一定是线条弯曲有偏差的那个,孩子的眼睛啊,真是雪亮的。
有一阵,我觉得奇怪,那些以往孩子最喜爱的用皱纹纸撮出来的彩条怎么没有孩子选择呢?然后我仔细一看,原来它们不仅长短不一,而且颜色也混乱地排放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彩条的本身不够优美,粗细不均啊,而且有些像小虫似的弯弯曲曲。我把它们握在手里重新挑选了一遍,把有瑕疵的统统仍了。再重新撮了一批赏心悦目的。
第二天,孩子们手里抓着彩条了,细细地看,还问我这是怎么撮的,然后我告诉他们方法,接着好几天,几个孩子学着我的样子撮起彩条来了,乐在其中。 文/广州时代廊桥幼儿园 张雷雨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