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孩子更重要是人格教育

  一、做人第一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会做人是教育之本,而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

  要培养孩子有爱心,首先要培养孩子有孝心,孝敬长辈。

  持之以恒的培养使爱的种子在孩子心里扎下了根,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东北山里有一对农民夫妇,养了5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老二回忆说,当时家里困难,他们几个只能带点儿玉米面干粮去上学。有一天他走在路上发现自己忘记带东西,就回家去取。到家后看到妈妈正在舔他刚才喝过粥的碗!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他带的干粮是家里仅有的吃的,就把干粮拿出来让妈妈吃,他说:“我不去上学了,我要在家帮你干活、挣钱。”但妈妈却说,“孩子,咱们家砸锅卖铁都要供你们上学!”后来,老二研究生毕业,当了工程师,并且把父母接到长春去安度晚年。这是他们教育的成功。

  所以说,教育孩子绝不仅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教育!

  二、做人要有健康心理

  健全的人格就是有健康的心理。

  好孩子也一定是心理健康的孩子。

  北京有一个女孩,小学年年是三好学生、少先队大队长,保送进了北京市重点中学,一切都很顺利。

  一天女孩在校园里玩,看见对面走来了一位女老师,胖胖的,右手推着自行车,左手拿着吃的东西,女孩就和别人议论,瞧这个老师,长得这么肥,还吃呢!

  没想到老师听见了,找到女孩的班主任,批评女孩讲话不文明,希望教育教育她。于是班主任就找这个孩子谈话,说你的做法是错误的,你要给老师道歉。下午,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又找女孩的母亲谈话。很快女生承认了错误,并且向老师道了歉,但她的妈妈却一直在训她。

  回家的路上训斥,到家之后还训斥。3个小时中,妈妈历数女儿的毛病。女儿眼泪都哭干了。她抬起头来,死死地看着妈妈。

  其实这时,女儿的心理已经出问题了,但妈妈不明白,“不说了,睡觉吧!”这时妈妈犯了一个大错误,只是一味指责,却没有指出改正错误的方法。

  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间,翻来覆去不敢面对明天,越想越害怕。凌晨两点,割腕自杀,没有死成。凌晨四点又从六层楼上跳下去,虽然没有摔死,却留下严重残疾。

  这个孩子的教训非常深刻:千万不能忽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对他们一定要鼓励为主。

  怎样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有这样一个十二字秘诀: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这是两代人心理健康的秘诀。

  三、剪掉脐带自己长大

  自立是第一位的能力。如果孩子不能独立,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愿望和选择,只能按照父母的愿望行事,这样的孩子显然是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

  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娇惯很容易给孩子营造一个依赖、娇宠的成长环境,而不利于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

  有个父亲告诉我,他儿子五年级了,从来不在学校上厕所,一直憋着。为什么?因为没有人给他擦屁股,平时都是父母给他擦。自己的事情越不做就越无能,越无能就越受欺负,越受欺负就越自卑,越自卑就越无能,如此恶性循环对孩子的成长当然不利。大凡孩子中比较有威信的、大家喜欢跟他玩的,一定是敢作敢为,能自作主张的孩子。

  我的女儿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所有的志愿都是她自己填写,我们只有建议权,帮她做出分析。所以女儿独立性很强,从不依赖别人。她知道她自己的事情,第一个操心的应该是她自己。家里的事情也尽可能地跟孩子商量,让她像主人一样生活。

  女儿写过这样一篇日记:

  今天又要到中关村一小参加全国作文比赛培训班了。从我家住的西直门到中关村,需要换乘两次公共汽车。前两次都是妈妈接送我,而今天开始,妈妈为了锻炼我,让我独自乘车了。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车站。幸好乘车的人不多,我很顺利地上了车。到了魏公村站换乘320线路公共汽车时,我看车站候车的人也不多,心里顿时轻松了许多。

  过了一会儿,见车来了。我站在最前面,可是没想到下车的人却很少,只腾出了四五个人的位置。我心想,人这么多,还是等下一辆车吧。我刚想转身,后面的人已经往前挤了,使我不由自主地上了车。哎哟,我好像是米袋里的一粒米,被挤在小小的空间里,那滋味可想而知。不一会儿,我就感觉背上出汗了,汗珠顺着后背往下流。

  “下一站中关村到了,没票的乘客请买票。”广播里传来了售票员阿姨的声音。我该下车了。我鼓起勇气,对站在我前面的一位叔叔问道:“您下车吗?”叔叔摇摇头,我和他换了个位置,再依次换下去,终于到了车门口。我看见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女孩和她的妈妈也准备下车,心里顿时充满了自豪感。我仿佛看见爸爸、妈妈高兴地说:“孙冉长大了!”

  由于我和她妈妈平时都很忙,无形中给孙冉创造了锻炼独立性的机会。从她小时候上幼儿园,到她去别人家里生活,以及去日本民宿的经历,都让她一点点长大,一步步独立。连载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家庭  亲子  沟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