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成就所得出的发现和理论都不足以解释生命的奇迹,但是这些科学成就的每一个成果都加深了人们对生命的了解。所有想通过教育对孩子提供帮助的人都应该像研究其他生物一样研究儿童的成长过程。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存在一种力量,它的目的并不是生存,而是和谐。这便是儿童的创造自我、追求完美的能力。它们的存在还有另一种目的——创造和谐,为整个生物群体服务。
儿童的童年时代肩负了两个责任,一个是潜能的发挥,一个是成长。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应该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
一儿童独立的标志
世界对儿童来说具有丰富的感官刺激,他们几乎从出生开始,就具备了“征服世界”的心理,这也是儿童出生后第一阶段的标志。他们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强烈的要求,因为这个世界对儿童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实际上,如果没有过于强烈的外界干扰,那么儿童从刚刚出生的时候便已开始了独立的进程。他们会在自然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难。仿佛儿童的体内蕴含着一种力量,让他们能够有目的地行动起来似的。在没有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儿童会产生一种“生命的愉悦”,促使他们能够充满活力、快乐地成长。
孩子与母体的子宫脱离,便开始了独立前行的第一步,随后便被赋予了面对世界,学习以及吸收各种知识的愿望。他们首先启动的是感觉器官的功能。
我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可以简单的分辨出某一种声音,幼儿阶段的时候,我们只可以听到一种混合的声音。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分辨出不同声音之间的差别。儿童通过感觉器官记录外界的刺激,然后形成自己的个性。同时,这也是一个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形态,即吸收所有东西,然后一一甄别。
当一个婴儿成长到6个月的时候,他的胃部开始分泌胃酸,帮助其进行消化。这个时候,婴儿进入断乳时期,或者至少可以吃一些母乳混合的食物了。此时孩子已经达到了一种非常独立的高度,因为此前他一直依赖母乳,无法消化其他食物。再后来,儿童开始长牙,身体按照一定的规律自主成长,即便完全脱离母乳,他也可以生存下去了。
1岁左右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一切独立活动也几乎是从这时开始频繁起来的。儿童的第一次发音,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此后,儿童慢慢地学会了用完整的词汇和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成人也不必绞尽脑汁地揣测他们的需求了。通过语言和他人交流是儿童独立进程上的一个重要步骤。令人惊奇的一点是,儿童似乎在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同时,也具备了听懂语言的能力。
1岁之后,儿童学会了走路,这让他们摆脱了很多束缚和不便。这个时候,无论成人是否希望儿童可以独立都不重要了,因为学会走路之后,儿童的自由独立已经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状态,这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这是自然的功劳,它赋予了儿童独立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得了自由。
走路是儿童真正走向独立的标志。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还因为它是在儿童出生后一年完成的内容,是与感官认识,以及语言学习同时进行的。学会走路对一个儿童来说非常重要,所有的哺乳动物当中,只有人必须经历学会走路的过程。
人类出生的时候什么也不能干,必须经过漫长的时间来培养和唤醒一些能力。走路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仅靠两条腿站立和行走就需要由几个部分组成非常复杂的神经结果,它们存在于小脑之中。儿童的小脑会在6个月大的时候飞速成长,1岁之后成长速度会放慢,5岁之前,儿童的小脑会一直处于成长状态。
走路的学习过程十分有趣,6个月的儿童可以坐起来,9个月的儿童可以爬行或翻滚,10个月的儿童可以勉强站立,1岁的时候,儿童就能够走路了,等到15个月大的时候,他就可以稳稳地站在那里。成人必须了解这样的成长过程,不应过早地教孩子走路,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麻烦。比如,教一个9个月大的儿童走路十分不切实际。首先,孩子双腿的骨质比较软,还没有硬化,没办法承受身体的重量,一旦摔倒了,很有可能伤害大脑。另外,走路取决于身体方面的协调发展,必须保证一些相关的器官已经成熟。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为了提醒成人,违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是有百害无一利的事情,孩子的成长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遵守自然法则。
当然,成人想要延后儿童走路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人类身体的任何一个器官在成熟之后,都会很快发挥它的作用,也就是通过环境的刺激,来积累某种经验。如果双腿没有经历走路、跑跳、站立、拐弯等经验,它就是发育不正常的器官。换句话而言,儿童必须吸收环境中的经验才能完全发展。蒙台梭利将这种经验称之为“工作”。
儿童学会说话之后,就开始一刻不停地说起来,当他们学会走路之后,也开始调皮地跑来跑去。也正是通过获得这样的能力,他们才提高了自己的独立性。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儿童只有在自由地使用这些能力的情况下,才可以独立地发展。
走出第一步之后,儿童接下来就可以获得更深、更高层次的体验了。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意愿做事,自由选择、自己穿衣,试图去尝试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然而,这些并不是成人要求他们去做的。这一切是因为在摆脱了对成人的依靠之后,儿童开始渴望精神上的独立——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经验。此时,儿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自然界当中,任何一种生物都在独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儿童也在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儿童想要达到独立的程度,就必须经历一系列的活动,因为独立并非一个静止的状态,是一个不断征服和吸收经验的过程。
当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出现一些自我概念。比如,“给我”、“我要”、“我会”、“我来”等自我独立意向。这时,儿童的独立活动需要得到成人的满足和支持,因为他们正在建立一种自我肯定情感,如果未能得到支持就会产生退缩的行为。
包括学习在内的许多活动,对儿童来说都是新鲜而有趣的。“厌学症”的产生是由于成人喜欢发布“简单的命令”,使孩子对劳动和学习产生对立情绪和厌恶心理。
成就显著的人和没有什么成就的人相比较,智力方面并不是最主要的差异,而是在于个性品质的不同。成就卓越的人往往具有坚强的毅力、独立的性格,以及勇往直前的精神。由此可见,儿童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非常重要的。
当儿童2~3岁的时候,语言和行动的发展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动不动就眼睛瞅着别处,把成人的手甩开。他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喜欢对成人的命令进行反抗,常常说“不”。但是,儿童的一些独立活动和想法会受到成人的阻挠,原因是他们所做的事情不能达到成人的满意。
比如,由于手脚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和跑的时候容易跌倒,自己用杯喝水会泼翻,用勺吃饭会洒在身上。这时候,成人会很头疼,他们将孩子固执己见而又没有达到好结果的行为称为“不听话”、“犟”等。
除此之外,儿童开始喜欢和父母之外的人交往,尤其是对伙伴的渴望很强烈。2~3岁的独生子女尤其明显。他们喜欢与邻居家的小孩子玩耍。当成人以不放心、不安全为理由限制他们的交往行为时,儿童会抱怨“没人陪我玩,没劲”等。
这个时候,儿童对自己掌握了一点,但并不是特别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他们喜欢反复练习,或许是反复摆弄一件玩具,或许是反复进行一件看似枯燥的游戏。
前面已经提到了, 1~3岁的年龄段,是儿童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此时,每一个孩子,都在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儿童独立性的形成,同样需要成人提供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
当儿童开始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时,成人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让儿童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用杯子喝水,用勺吃饭,自己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如果错过这个好时机,儿童一旦对周围的人或环境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以后改正就难了。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欧美国家的父母们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推崇“个人奋斗”,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儿童从一出生开始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儿童刚刚学走路,摔倒了,成人让他自己爬起来。
中国家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很难不去对孩子过度地珍爱,于是就产生了过度保护和限制儿童自由的问题。成人为了将危险降低为零,很少给1岁内的儿童提供练习坐、爬、站立、行走的机会。孩子醒了,要么抱在怀里,要么让他躺在床上,要么或坐或站在带围栏的小床里……这种做法已经剥夺了孩子主动探索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机会,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成人如果真的想爱护孩子,而不是害孩子,就应该多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不要压抑儿童独立性活动意向,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为他们形成良好个性打好基础。
成人在与儿童交流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尊重。当孩子不想吃饭的时候不要逼迫他,向孩子交代工作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而当众斥责孩子更是教育的大忌,例如“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窝囊废”等用语,都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成人应该明白,尊重并不是娇惯和溺爱,而是平等对待。
心理学家认为,“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成人不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事实证明: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