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感觉训练从“零”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6日 07:52  《年轻妈妈之友》 

  以前,家长更多地重视新生儿的喂养、体重、身高、发育和排泄方面的问题,而很少涉及"视能"、"智能"等心理发育。近几年,越来越多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生儿并非是无知、没有能力的。他们具有不可低估的心理能力,能良好地接受外界刺激,进行看、听、摸、闻等活动。

  那么,如何从出生开始就发展宝宝的各种感觉能力呢?

  特别提示:

  孩子3岁之前大脑正处于高度发育期,也是大脑神经细胞交流信息最迅速的时候。丰富多彩的经历,将有利于孩子大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复杂联系。大约在孩子童年中期,大脑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基本定型。因而,越早接受丰富的环境刺激和合理教育,就会越早发现孩子的才能倾向和潜能所在,培养出超常宝宝。

  家长不仅要给宝宝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条件,还要为他创建一个良好的刺激环境,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感官刺激练习,促进其微弱的感觉和运动系统迅速发达起来。尽早培养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1。把宝宝的房间或小床布置得丰富多彩

  出生十几天的新生儿已能注视眼前的物体,喜欢看轮廓清楚、色彩鲜艳的东西,喜欢看人的笑脸,爱听温和的说话声和优美的音乐。妈妈可以用鲜艳的布、纸和塑料品裁剪成鲜明的图案,挂在婴儿床的左右侧或悬在上方,也可用几个大红或翠绿色的大气球点缀房间,一个粗轮廓、红颜色的脸谱玩具也是训练宝宝视觉的好工具,如果脸谱玩具能活动、发出声音更好。

  爱心提示:新生儿调节视焦距能力差,物体离他太远或太近都看不清楚,物体最好距眼睛约20厘米,相当于抱婴儿喂奶时,妈妈的脸和宝宝的脸之间的距离。

  2。给宝宝柔和的音乐和说话声

  实验证明,如果从出生就反复听一首曲子,那在他不高兴的时候,只要听到自己所熟悉和喜欢的音乐就会停止哭泣。另外,新生儿一般在安静觉醒吃饱状态下才会看和听,这时间很短,通常是吃奶后1小时。母亲要看准时间,抓紧机会,采用一个舒服的姿势(如半卧位抱在膝上)向宝宝示意房间的东西,要注意室内光线不能太亮,同时物体的位置要经常变化,以免引起斜视。

  3。让宝宝有良好的味觉

  宝宝对甜味比较偏爱,给宝宝苦液体则会露出不愉快的表情(皱眉头,发出哭声)。这些并不意味我们不能给新生儿尝令他们讨厌的味道。事实证明,让宝宝尝一尝酸、甜、苦、辣等滋味,将有利于他们的味觉系统较快发育起来。

  4。帮助宝宝发展皮肤触觉

  每天抽出一段时间,在宝宝穿衣服较少的情况下,注意房间温度一定不低于24摄 氏度,妈妈可以把宝宝的小手放在妈妈的脸或乳房上,也可以帮宝宝握摸各种质地的小物品。新生儿还处于无意握持阶段,不会拿东西,我们重要的是要发展他们的触觉。

  5。与宝宝亲昵的交流

  新生儿期是儿童性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前依恋期。随着剪脐带时的咔嚓一声,切断了宝宝与母亲的直接生理联系,宝宝从子宫内转向子宫外生活。周围生活空间发生了巨大改变,而新生儿各器官的功能尚未完善,维持生命的能力远比小动物差,所以人们常认为新生儿是"易受伤害的"。妈妈对宝宝的生存和心理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妈妈给宝宝带来食物、温暖、微笑和抚摸,物质和精神上的食粮,使宝宝对妈妈产生依恋,反过来促使妈妈意识到自己的母爱,然后在宝宝身上倾注更多内涵,最终在婴儿和母亲之间形成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相互依恋的感情。近年来,心理学家越来越强调在新生儿期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6。逗宝宝发出声音

  妈妈也可以 把宝宝当成懂事的"小大人",微笑着和他面对面说话。喂奶时把他的小手放在妈妈的乳房上,询问他"你饿了""你吃饱了",引逗婴儿发出"呀呀"的声音,虽然婴儿不理解说话内容,但通过温柔的语调和妈妈的笑脸,婴儿会感觉到母亲的爱,产生安全感。这还有助于促进婴儿的视觉、触觉和增进对成人的情感。     文/ 王敏(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


相关报道:3-6岁孩子潜能培养黄金期   
          孩子自信从挖掘潜能开始 
          潜能靠发现 特长重在培养 
          别忽视对孩子潜能的开发   
          不要忽视孩子脑潜能的储存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教育  潜能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