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完成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化

  4 拯救,还是教育

  一旦给孩子造成了像马月这样的问题,家长和教育者再历尽艰难地来拯救孩子,就已经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了。没有一个被拯救的人是一个非常阳光灿烂自信的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已经被践踏,拯救的过程就等于是告诉他们,他们已经不再是普通正常的孩子,甚至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已经是“问题孩子”了。这不是教育,我们希望没有孩子需要拯救,只有孩子需要教育。

  虽然现在人们不再提及李圣珍,但并不是没有人再需要李圣珍,说她“伟大”一点都不为过。当我读到她给马月的母亲说的那句“她要下地狱,我跟着她一起下,她要上天堂,我跟她一起上”时,我真的感动得不得了。她对孩子的那份爱,那种无私,那种奋不顾身,那种慈悲、怜悯,决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出来的,大概只有菩萨才能做到。李圣珍老师说: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艺术家、哲学家、殉道者,他与别人相比,更接近于上帝,更接近于人性中美好的彼岸。我觉得这话等于给“教师”这个职业下了最好的定义。

  但是,在谈到李圣珍现象之际,我们可能会想:李圣珍老师的出现,是中国教育的某种希望,因为居然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有着如此的厚爱。但是,她的出现更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悲哀,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发展到由一个母亲来挽救那么多孩子的局面呢?为什么等待着她挽救的孩子会排队到10000多名呢?要是一个国家里到了千千万万个孩子需要拯救,而且把这个拯救者当做菩萨当做救星一样看待甚至供奉的时候,这意味着什么呢?

  教育是什么呢?教育自古以来肩负着两个伟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人的高尚灵魂和智慧的脑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光要把酿造高尚灵魂的“道理”与生成智慧脑袋的“知识”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这样的道理与知识有个“实体化”的过程。

  实体化,就是落实,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知道”这样的层面,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里、灵魂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换一个说法,实体化就是将所学变成个人的实在经验。让品格融入心灵,也就是成为“人”,品格心灵化;让知识化为智慧,也就是成为“才”,知识智慧化。这就是古人讲的“知行合一”,“知道”与“行为”合二为一。我认为这正是现行教育的缺失之处。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操作,才能达到“知”与“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李圣珍老师,她是在拯救呢,还是在教育?

  我们看到,李圣珍老师考虑的是“人”的部分,很少涉及“才”的部分,在知识的传达方面,她采用的是传统的方法。中国教育要“人”与“才”一起改变才行,要是只有“人”没有“才”,这个教育还是无法完成它的使命。我们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50多年中连一个世界级的人文与科学方面的“才”都没培养出来,这是极其可悲的事情。

  现在中国真正的教育应该做什么呢?就是让战争不再发生,不让孩子成为“病人”,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而找到幸福的首要条件就是教育者彻底认清知识与智慧的本来面目,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孩子幸福地学习而不是痛苦地学习。我认为教育的先锋应该做这样的事,而不是把传统教育整坏了的孩子治好,再去让他重新受那种教育。不只是拯救,重要的是让“拯救”这样的事不再发生。

  二二为什么得四

  那么,怎样才能完成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化,使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呢?比如“1×1=1”这样的知识,我们先教孩子认识1、2等等数字,再让背诵“一一得一”“二二得四”这样的口诀。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们的孩子都是被成人用这样的方式“教”着。老师说:你们要举一反三!你们要创造性运用!但是,你怎能要求一个一直“唯记忆是从”的孩子举一反三,创造性运用呢?如果孩子反过来这样问老师的话,他也会张口结舌,因为老师、老师的老师,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的确,当我们告诉孩子“二二得四”时,他们最多两秒钟就可记住,而我们就会得到成就感。但是当我们问:从“二二为什么得四”中你发现了什么时,他们就会一脸茫然。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从来都是先将结果直接告诉孩子,从而剥夺了他们探索、思考与发现的权利!

  请问,有多少教育者在施教时鼓励孩子大胆出错?有多少教育者不是在喊口号,而是真正从心里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的道理?有多少孩子经历过由自己做主的探索——失败——再探索——成功这样的过程?他们中有几人饱尝着过程之后的欣喜,以及欣喜所带来的无穷的动力?我们的教育者几乎全都患上了难以治愈的“教学癌症”:喜欢学生一秒钟之内答对问题,而且必须是标准答案……

  课堂上,我们要给孩子输入清晰的概念,在不破坏认知程序的基础上,要让他们具有提取概念、形成概念以及使用概念的能力。孩子的特性是依靠感知认知世界的,建立1的概念必须要用1的实物。1的概念来自于实物,1的实物要有2的实物来做比较,在比较中产生认知;2×2=4这样的结果最好由孩子自己推导出来,这样,知识就不再是“教”会、“学”会,而是“自己发明”、“自己找到”。在发明与寻找的过程中,知识转化成为经验,肉体化了,智慧化了,真正成为他生命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油水分离的东西。

  想想看,在这样的情景里孩子们学习起来是一种什么滋味啊!不但会乐意地学,还会乐意地想,轻而易举地学到知识,这样的学习不但不会封闭他们的心灵,还会把知识转化成为智慧……

  这就是知识发生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智慧发生的过程。知识的发生,渗透在智慧里、经验里,是与智慧、经验共同成长的。

  将知识转化成智慧,其实就是以知识为手段,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发展出各种能力,比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捕捉心灵感受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知识对于能力来说永远是第二位的,永远只是工具。

  再说数学,什么是数学呢?数学不光是计数和计算,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世界、处理问题的能力。说一个人数学好,不应仅仅狭义地理解,比如如何如何地会计算,会做题,更要从广义上理解,比如在人的内心建立起一套面对世界的数理逻辑的思维能力。建立这个内在的逻辑能力是学习数学的根本。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个人把一个单位管理得极其混乱,换上另一个人,三两下就整顿得井井有条,那么,前者就是个没有数学能力的人,后者是个有数学能力的人。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家庭  教育  亲子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