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你的孩子学会怎么读书

  写“小人书”的曹文轩:

  在赫赫有名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里,曹文轩算是名气不小的一位,可这位大教授却最爱写 “小人书”,弄得全中国的少年儿童都当了他的粉丝。这不,6月9日一大早,意外现身太原青年路小学的曹文轩,就把这里的校园搅沸了。

  时隔两年,再来太原看小朋友,曹文轩当然不能空手,他把希望出版社刚为他发行的《曹文轩美文故事导读本》带来当了礼物,顺便为新书举行了个首发式。我们的采访也从这里开始了。

  【曹氏观点一】

  托尔斯泰小时候可没有儿童文学

  写出了《草房子》《青铜葵花》《大王书》等很多畅销儿童文学作品的曹文轩,对儿童阅读也很有研究。而说到这个问题,他的表现是痛心疾首:“现在孩子的阅读状况很糟,或许10年、20年、30年之后就会看到恶果。”

  在他看来,书应该分两种,一种是为人打精神底子的书,一种是打了底子才能看的书。而目前的状况是,很多孩子在少年时代看了很多乌七八糟的书,或者把本应该是打完底子才该看的书提前阅读了。“小的时候的阅读姿态如果坏了,那就要用一生来偿还。”

  在这些年里,他逐步发现中国人读书的很多误区。“首先是不是儿童就只能读儿童文学?当然不是,托尔斯泰小的时候还没有儿童文学,曹雪芹小的时候充其量也只有了儿童诗歌,但这没有妨碍他们的成长。其次少年时代只读文学作品对不对?也不对,其实这种打底子的阅读应该延伸到知识类、哲学类,就是那种出于很真挚的想法而完成的作品。”

  问他什么时候最合适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曹文轩表示三四岁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了,但中国孩子和外国的孩子相比,有一个很大的阅读上的缺失就是插图故事(绘本)看得太少了,事实证明绘本对人的抽象思维发展很有意义,孩子们最初认识世界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插图。

  【曹氏观点二】

  有文脉的书可以成为人生的底子

  和今天的阅读环境不一样,曹文轩幼年时并没有太多的书可以读,但这并不妨碍他为自己打了一个很好的阅读底子,也成就了今天的他。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他给出的答案只有两个字:“鲁迅”。

  曹文轩非常幸运有一个当小学校长的父亲,“而他就是《草房子》里的校长的原型。”他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从父亲的书柜里找来鲁迅读的,“当然那时我可以找来读的书很有限,不过我觉得虽然现在是一个书已经很丰富的时代,但这并不代表是个阅读质量提高的时代。”那时父亲的书柜里只有鲁迅的单行本,也就是《野草》《彷徨》《呐喊》那几册,曹文轩说开始的时候他也读不进去,但读着读着就进去了,“初中的时候我对鲁迅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讲到这里,曹文轩突然说他想起一个小时候很难忘的故事。“为什么说鲁迅的书是可以打底子的,我就来讲讲。上初中的时候我曾经创造了一个奇迹,就是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而我写下了满满三个作文本,应该有A4的纸那么大的本子吧,我们老师吓坏了。但说真话,我写的时候就觉得鲁迅的那些语言源源不断地从我的笔尖流淌出来。所以我后来非常强调一个词‘文脉’,只有你读了有文脉的书,那种语言才会流淌。这种书当然会成为你人生的底子。”

  【曹氏观点三】

  真要对孩子负责,就让孩子去读经典

  在阅读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曹文轩“被逼无奈”的阅读,给了他误打误撞的收获,而今天面对这么多种类的读物,什么才是应该阅读的?

  曹文轩说,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一点最基本的原则:“孩子的阅读行为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成人培养的。在儿童时代,人的判断能力并不成熟。”

  那么是不是孩子们就可以放心地相信学校或者教委推荐的寒假、暑假书目呢?敢于直言的曹文轩坦然指出:“那些书目不敢恭维,那应该是各出版社利益均衡的结果吧。大家可以想一个问题,这些书目每年都要调整,可是真正经典的东西每年都要调整吗?前一段时间,出版部门要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搞一个推荐60部经典的活动,找我来参加,我只问了一句话:‘是60年60部,还是60年60人的60部?’如果是后者我就不参加了。”

  他说如果真的要对孩子负责,就是让孩子去读经典的东西。比如《四书》《五经》这些都是可以读的,最起码可以让孩子们知道人类很早时期的语态。比如古代汉语较之现代汉语也有它的优势,那就是简洁。“我举个简单例子,现在家纺店里卖什么——床上用品,而古代汉语叫什么——寝具,你看多么简约呢。”

  【曹文轩印象】

  我不需要了解孩子

  曹文轩有句名言,大致的意思是,即使我写孩子的书,也根本不需要了解孩子。这话着实让人费解,我想或许可以当面问个究竟。

  可还没见到曹文轩,就遇到这么一桩事。就是他来前的一天,主办方通知:“活动的时间定在早晨8点。”记者很奇怪为什么这么早搞活动,对方答:“曹老师怕太晚了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太阳晒。”原来,一个声称“不需要了解孩子内心”的人是这么想的。

  见面在向他求证这话可否是他说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极其坚定:“对,我根本不需要了解他们,因为我就是从孩子过来的。”这话听起来实在值得怀疑,可不容我怀疑,曹文轩接着说:“我童年时期的经历真的和现在的孩子有区别吗?我觉得我们的情感是一致的。有孩子问我,你了解今天的我们吗?我想不外乎就是吃的东西变了,我当时吃炸酱面,而他们吃肯德基。难道他们不是到了该恋爱的年龄就恋爱、该叛逆的年龄就叛逆吗?这个不可能变。有这种认知就足够了。”

  有了这种认知,照样不是每个作家都可以把作品写进小孩子的心里去,而曹文轩做到了。对于自己的这个“本事”,曹教授的另一个惊人论点是:“本质上说,我以为今天的我仍没有走出我的童年。”说到这里,他甘愿牺牲形象地还原了一下真实的自己:“别看我表面上温文尔雅的,但我回到家里,写作完很痛快的时候,还是会在沙发里打滚,很胡闹,就像个孩子一样。我很感激这个童心在我身上的存在。”呵呵,也许,这才是他不需要了解孩子的原因。

  【曹文轩语录拾遗】

  ★很多人都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安徒生、没有格林?安徒生活着的时候也没有人觉得他伟大,相反他还很不乐意别人叫他儿童文学作家。我觉得这个问题有待于时间去检验。

  ★一个真正的作家,不会在意写作的对象,而在意写的内容。对于别人给我“儿童文学作家”的评价,我更乐意别人说我是写了小孩子能看的书的人。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写什么类型的东西,要么就第一个写,要么就是别人写得好多了我觉得我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理解。我写了一部以我儿子为原型的幽默的书 《我的儿子皮卡》,我对幽默的理解,不是贫嘴,而是要经得起翻译的幽默,一定要代表的意思也好笑。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阅读  素质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