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助长攻击
一般来说,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攻击性行为是儿童总体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所重视。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教育有攻击性的幼儿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目前,有不少家长将幼儿的“攻击性”与“竞争性”混为一谈,认为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富有竞争性”,将来“不会被欺负”。实际上,攻击性与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性完全是两码事。竞争性是一种富有超前性、自我挑战性及创造性、独立性的精神,它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富有竞争精神的人的确有一种勇于超越、不甘落后的“攻击意识”,但这种“攻击”的度是十分有限的,一旦超出,就不成其为竞争性了。相反,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它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使行为发出者本人得到较多的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他们的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这种孩子持拒绝态度,一般会说:“我不爱跟某某玩,因为他欺负别人,把人家弄哭了。”而且,由于这类孩子爱惹是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教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限制。更要引起注意的是,研究表明,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儿童将来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家长和教师们应尽快改变某些观念,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加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矫治。
孩子的攻击行为可分为两种:工具性的攻击和含有敌意的攻击。
工具性的攻击仅仅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例如为了得到别人的玩具;含有敌意的攻击则以损害他人为目的。三至七岁孩子的攻击行为都不含敌意,属于工具性的攻击。
矫正孩子的攻击行为,家长不妨采用一种扩散思维的方法。
扩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能帮助儿童开阔思路,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争执白热化的时候,能为攻击型的孩子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避免发生攻击行为。
当小涛因为抢不到皮球而推倒小阳时,小涛的爸爸就用扩散思维法帮助孩子思考:
“推倒小阳是得到皮球的一个办法,但是,有没有不推人就能得到球的办法呢?好好想想,你会有办法的!”
“叫妈妈再买一只皮球给我。”
“也好,但你还会想出更好的办法。”
“我们比谁跑得快,谁快谁先玩球。”
“不错,还有其他办法吗?”
“我们可以一起玩皮球。我拍球,他在旁边数数。”
“这个办法很好。”
家长利用孩子提供的答案,一方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另一方面,也让孩子知道,解决争端并不是只有“攻击”一种方法。要知道:孩子之所以会用攻击行为对付别人,常常是因为没有开动思维机器。而用扩散思维法训练孩子,就能让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认识问题,思路一旦打开,就能轻而易举地走出攻击行为的死胡同。
在帮助孩子运用扩散思维时,家长须注意以下三点:
1 要持续不断地推动孩子去思考,你可以这样说:“不错,你提出了一种好办法,再想想看,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2 孩子很可能说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答案,这时家长不要着急,更不要轻易否定,因为否定会使孩子不敢再去想更多的办法。只有家长的不断鼓励,才能使孩子愉快地找到答案。当有趣的答案越来越多时,孩子也会兴奋不已。
3 在出现了大量答案后,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比较,让孩子找出既有助于合作、又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时,家长要表扬孩子:“你找到了一个了不起的好办法!”最后,要让孩子自己去试试看,让他们亲自看到“聪明思考”的成果,体会到不攻击也能解决问题的欣喜。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