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宝宝做出攻击性动作,如打、踢、咬或是抓,爸爸妈妈吃惊不小,“啊,羊羔变狼崽了?!”
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
宝宝多是在感觉不安全的时候才会做出攻击行为。最常见的是和其他的宝宝抢玩具。一个还没学会与他人分享的孩子,语言还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对玩伴的踢和打,来夺回自己的玩具。
攻击行为给宝宝带来的害处
宝宝大发脾气基本上是针对爸爸妈妈的,而攻击性行为会指向任何一个在宝宝看来是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虽然宝宝是因为一时失去控制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但是,这并不代表攻击他人是被允许的。
如果一个孩子养成了为了维护自己而攻击他人的习惯,他很快就会让同伴及其家长反感。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朋友愿意跟他玩,其他孩子的父母不让他们的孩子跟你家孩子接近,这时候你就要引起重视了。这种状况的长久影响倒不在攻击性本身,而是孩子社交机会的丧失,还有孩子自我形象的毁灭。
遭伙伴排斥,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这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使他变得自卑而孤僻。这可太糟糕了。
爸爸妈妈不能采用“鸵鸟政策”
有攻击行为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交往的时候,需要大人的陪伴,帮助他学习用他人能接受的行为举止和言语跟小朋友相处,发展良好的社交活动,学习社交技能。
不过,宝宝的社会性行为是需要时间来练习的,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宝宝足够的时间。
怎样帮助孩子克服攻击性行为
下面有8条要诀,爸爸妈妈可试试——
* 要让孩子明白任何形式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不被接受的。所以,爸爸妈妈自己首先不能通过打孩子来解决问题。
* 对攻击性行为设定的限制必须坚持。大人不能骂他“是一个坏孩子”,也不能对他的动手动脚坦然处之,不加阻止。应该马上把他从其他孩子身边带离。
* 把规定和限制解释给他听,“打人会把别人弄痛,是伤害别人,妈妈不允许你这么做!”大人的态度很重要,必须是冷静而严肃的。有的妈妈态度暧昧,嬉笑怒骂,半真半假,孩子马上知道,“妈妈对此内心并不怎么太在意,我可以照旧这么做”。
* 是人难免要生气,孩子更是如此。你该让孩子知道,还有其他的办法可以发泄自己的怒火,譬如:顿足大叫、嚷嚷“我气疯啦”等等。
* 降低孩子观看暴力的机会。譬如,电视里的打斗场面、大孩子之间的推搡,特别是大人对孩子的粗暴动作。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比较粗暴,随意拍打,孩子难免学样。另外,父母平时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夸耀和赞美别人的打斗。
* 允许孩子的攻击性和旺盛的精力有健康的表达方式和合理的发泄途经。家有小男儿,爸爸可经常和他一起玩“摔打枕头”、“拳击枕头”等游戏。
* 纠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要随意指责他。大人的言行举止应该让孩子知道,你不赞成的是他打人的动作,而不是他这个人。孩子正面的自我形象对纠正他的攻击性行为有很大帮助,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孩子自毁形象。
* 当父亲的,尽量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平时,言行举止尽量宽容周到,注意善待女性,有礼貌;当母亲的,也要给女儿提供好的模仿对象,平时,待人接物亲切温和,细心周到。
如果孩子控制冲动的能力毫无进展,似乎在退步,父母就要在他的生活环境里找原因了,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困扰着他:搬家、父母吵架甚至离异等等。如果孩子的行为出现极度的破坏性,甚至残害动物,父母就应该找研究儿童行为的专业人士咨询了。 文/任雪蕊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