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实验:陶艺作品与天分
这个听起来冗长而毫无新鲜感可言的故事和创造力以及教育体制有什么关系呢?我经常看到那种极其擅长自己的技艺或职业的人,他们不仅有天分和创造力,而且能够勤勉自律地磨炼和完善自己的天分才干,以求能做好自己的事。
美国的一个陶艺班进行了一项实验。这个班一分为二:前一半是最有天分的学生,而另一半则是剩下的学生。有天分的学生被要求提交出届时他们所能创作出的最好的作品,关注的主要是质量,而其他学生只要求完成每天至少做出15件物品的定量指标,不论质量高低。到学期末,两组学生的作品集中到一起,要求评审老师从中挑选出最好的作品。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最好的作品居然全都出自天分较低的那一半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这四个字——熟能生巧。天分较低的学生通过反复实验,从错误中学会了什么管用,什么不管用,而天分较高的学生一门心思盯着质量,追求完美,结果他们没有经历过多少失误,自然也就不能像别人那样从失误中学到东西。
麻省理工学院的非正式校训
在麻省理工学院,我们的非正式校训是:努力工作努力玩。我们凭直觉就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好好玩,他就不可能喜欢他的工作,他的努力也就坚持不了多久,或者无法产生长期的效果。让我吃惊的是,整个学院超过30%的学生是亚洲人。根据我们的文化习惯,我们很早就知道成长是要经历刻苦努力才可以精通某项事物的。
不过,相反的方面也同样真实,我的孩子的许多同龄人都是在西方教育体系中长大的。在他们的初期成长过程中,不必掌握九九表或知道如何阅读,因为这些技艺太强调重复性,太乏味,不够有意思。
在体验过这两种教育体系后,我看出了这两者的优点和缺点,并由此形成了我个人的主张:想要让创造力蓬勃发展,就必须让这两种表面看来矛盾对立的体系相互融合,彼此平衡。我教孩子必须刻苦学习,记住他们的汉语字词或九九表。与此同时,我也试着通过编一些有助学习的游戏,使这一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让他们完成一些重复性的记诵类的学习任务,因为那是在为以后发挥创造力和充满趣味的岁月奠定基础。
我记得母亲曾经多次告诉我,她不能回答我为什么我必须按她的要求去做事,但等我长大了,总有一天我会感激她。有时,父母确实不太善于说明白为什么有些东西非常重要或不可或缺,但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我们的孩子必须信任我们,按我们要求他的去做。
虽然中国式教育长于培养学生严守纪律,获得死记硬背的技巧,但我们在如何带着好奇感、发现的劲头和激动的心情来看待这个世界,不让我们的教育模式窒息孩子的创造力方面,还要向西方教育学习。以下文字摘引自一个朋友写给我的信:
创造力不仅跟艺术有关。它包括涉及创造性的观念的所有领域,从科学、教育、医学、咨询、运动、娱乐、政府管理、音乐、商业、各种形式的艺术,到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谋生、抚养孩子、培养爱好——一言以蔽之,创造力涉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孩子们要尽情地玩,他们比大人更加懂得怎样玩,怎样在玩中忘乎所以,乐此不疲。孩子的本性就是在玩的愉悦里忘了自己。孩子们可以嬉笑不止,欢欣鼓舞,尽情玩耍,而大人就做不到这样。因为孩子不必为生活的现实和随着成年而来的责任而担心发愁——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此有所准备后,那些责任会来的。其实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玩里面就透着创造力。正是在这种状态中,具有创造性的观念才会迸发出来。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