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父母与孩子关系如何改变?

http://www.sina.com.cn    《培养自信的孩子:亲子如是》 

  在拳击比赛中,两位运动员上场之后,总会先保持一定的距离,观察对方的薄弱环节,伺机进攻。如果没有信心,两名运动员都不愿主动进攻的话,就进入了僵持。这时忽然有一方率先扑向对手,发起攻击,另一方也会马上采取行动——防卫得更加严密或者开始反击。甚至一方的假动作也会招来对方的战术改变。这样,两位运动员才发挥出攻击、防御等平素训练中的招式,有来有往,比赛才变得精彩。

  如果从头至尾,每一方都坚持不做任何改变,一味地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成为一场没有意义的比赛。改变关系的道理就如同于这个场景。人在成长过程中,是从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无我”状态渐渐地开始“有我”的。但是当有了自我意识之后,每个人本能所做的就是不断地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肯定自己是对的,所谓“我执”。这就导致当两个人有不同想法的时候,许多人的第一个反应都是想要说服别人,“改变别人”,让别人为自己改变。如此一来,两人各执一词,都不肯站在对方的角度哪怕是公正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就如同拳击比赛的两个对手,谁都不愿改变自己的位置和状态,使得比赛陷入僵局。

  每个人都执著于“我是对的”、“凭什么改变的是我不是你”,可想而知,两个人的关系不是被推得更远,就是保持在原状,而绝难有什么进展。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这是我的老师李中莹先生在NLP简快课程中的核心观点之一。也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在人际交往中碰过无数次壁,只有通过深切思考才能悟到的道理。

  尤其,关系中的两方如果是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孩子,就更要想办法改变这种僵持的关系,使它变成一种和谐的亲密关系,方能让家庭更加幸福健康。

  那么,关系如何改变?改变谁?谁改变?

  就这个问题,先圣大德几千年前就给出了绝佳的启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我们稍加演绎,便能悟出问题的答案: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愿改变,不要强求别人改变;自己开始改变,别人也许随之改变。

  自己开始改变,别人会怎样呢?我常常遇到一些父母会花很多钱送孩子学这学那,可自己却不肯花时间学习。我常为了鼓励父母学习,举下面的例子。

  假如,社会上需要绿颜色的布,而你家的染缸是黄颜色的,你的孩子来到我的课程,变成绿色了,但回到家,如果你家染缸的颜色不改变,结果是怎样的呢?可想而知。当父母改变,孩子会有很大的改变,父母的改变是核心啊!

  就像数学推理题,简单得很、有趣得很。在等式A+B=C中,如果A值不变、B值不变,C值是不会变的。只有A值变了,或B值变了,或A、B值同时改变,C值才可能发生变化。如果用A代表“自己”,用B代表“其他人”,用C代表“我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要将“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由陌生变得熟悉、由一般变得紧密——想要C值改变,你可以做的是改变自己——改变A值。当“自己”改变了,“关系”变得更好,“其他人”感觉到这种美好的变化,他自身也会随之改变,那将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

  下面是一位朋友讲给我听的她自己的故事,一个关于母亲和八岁儿子的故事。

  妈妈很爱干净,最最不能够容忍的事就是:玩得浑身都是土的儿子脸也不洗,手也不洗,脚也不洗地滚到她铺得平平整整干干净净的床上去。儿子偏偏很喜欢这样做。每每看见儿子如此,妈妈必然抓狂。妈妈就想了很多的方法来试图改变儿子的这种行为,比如“儿子,快下来,别把妈妈的床罩弄脏啦”“宝贝儿,先去洗脸洗手洗脚,再上床玩,好不好”的温言软语用过;再如“给我洗干净再上来”“太脏了你,再不洗干净待会不许看动画片”的严词厉语也都说过。可是孩子却软硬不吃,丝毫不为之所动,依然故我地和愤怒的妈妈玩这个游戏。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早已经知道怎么样触动妈妈生气的按钮。

  直到这位妈妈不再要求儿子改变,而是开始改变自己,配合自己心的改变同时,很好地使用了亲子课程中学到的一种新方法,改善了这件事中自己和儿子的关系。

  这天回到家,妈妈一开门,发现儿子一如往常地在她的床上,正挑战似的看着妈妈准备迎接她的发火。母亲差点习惯性地发火,但马上意识到改变说法试试看,就深吸一口气,然后平静舒缓地说:我看见,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坐在床上。儿子一听,怎么和平时不一样,妈妈也没有生气?他愣了愣,马上愉快地跳下床来,说:妈妈,那个小男孩就是我呀。母子之间剑拔弩张的局面就变成了其乐融融的情境。

  母亲的想法改变了、言语改变了,母子基于某件事的模式和关系就改变了,孩子的情绪、行为也改变了。不仅母亲的困惑得到了妥善的解决,通过解决还改善了关系。

  在这里要重点提醒的是,就具体的方法技巧而言,使用起来很容易出奇制胜,但是如果母亲不是真正地用心考虑改变自己,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而不仅只是注意床单的整洁与否,下一次孩子吃不吃这套?如果心法不到,孩子的新鲜感一过,关系按钮随时会被再次触动,回到以前或比以前更差。除非母亲真的改变语言背后的观念和思维,大人心底里真正改变,看到一个现象背后的种种可能,改变才可能真正发生。

  要知道,一个人永远不能改变另一个人,改变关系的唯一办法是改变自己。如果我们能够从企图强硬地改变别人、让别人臣服于自己的妄见中走出来,深刻地体察、反省自己,就能从自己的内心获得更多的感悟、更丰厚的礼物。

  你会了解,在成长的路途中,最重要的改变不是周遭的风景、路上的行人,仅只是你自己随心而往的脚步和看世界的眼光。

  亲子如是

  1.在家庭的关系中,谁的改变便会带来根本的变化呢?

  2.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所做的当务之急的改变是什么?

  3.我们怎样享受经由自己的改变而带来的不同的风景和感受呢?

  小品《小崔说事》中,小崔分别采访白云、黑土,采访一人的时候另外一人把耳机戴上。结果两个人对同一话题的回答大相径庭。白云、黑土觉得很没有面子,于是黑土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小崔把耳机戴上,友善地笑着对小崔说:“你学坏了。你这招太阴了……你心眼太多了……”每说一句还冲小崔竖起大拇指。结果小崔以为黑土在夸自已,笑着对黑土说:“谢谢啊!”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家庭  教育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