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别让读书无用论误导了孩子

  孩子最不需要的100个误导之“读书无用”

  现在,为数不少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读书表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通过父母的误导严重地影响着孩子,尤其是影响着在校孩子的学习。

  有一个孩子刚刚上完小学,在假期里做着上初中的准备。他的爸爸在城里做小生意。一天,他的爸爸回家,看见孩子在学习,就说:“还学什么,读完小学就行了。以后跟我进城摆小摊儿挣钱去。”

  还有一个小孩儿,他对爸爸妈妈说:“我的梦想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读到硕士学位。”他的爸爸扭过头来劝孩子说:“读到什么学位都没有用,你没听说硕士生到头来还是在卖猪肉? ”

  像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有一位父亲名叫李达国,他的小儿子李晋,大学毕业后工作没着落,这让李达国很伤心。乡亲们说得更直接:“李晋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工作,看来,这书也没什么读的了。”“老李啊,你大儿子没读什么书都可以赚一千多元,小儿子大学毕业还要你出钱养,读了书还比不上没读书的,读书作用不大啊……”

  十年寒窗苦,一毕业即失业,这固然让人哀伤。但是更让人唏嘘的是,把读书当做发家致富的工具,看到大学毕业后的现状和预设的前景格格不入,便得出“读书无用论”的判断,这是一种误解。

  某大学生说:“我以前是村子里小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今的榜样是我那个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的弟弟。”有的农民说:读了大学也难找工作,这书怕是读了也没什么用——就业难使农村渐渐出现了新“读书无用论”。

  拿到斯诺克大赛冠军的丁俊晖一句“打球有钱赚,读书有啥用”,就引起社会整体性的“读书无用”的共鸣;盖茨辍学成富翁的经历在本国没引起什么议论,而在中国一再成为“读书无用论”的论据;几个农村学生毕业没找到工作,很迅速地归结到“读书无用”上。我们的“读书信仰”何以如此脆弱?

  “读书”是民间对“教育”的通俗化表达,“读书信仰”的脆弱折射出教育对社会多元价值整合力量的式微。一种成功的教育,能形成一种独立的、不易受社会其它功利价值影响的价值判断,凝聚起社会对“读书”坚定稳固的信仰,有足够的影响力把分裂的社会群体牢固凝聚于“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共识下,不因一时的利益损失而动摇。比如美国社会就形成了这种坚定的教育信仰,无论辍学的盖茨有多富、现实中工作有多难找,美国人很少会抱怨“读书无用”,其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信念不会改变。

  为什么一些父母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并用这种想法去误导孩子?主要是我们的家长似乎很容易受到社会功利价值观的影响,没读书就出人头地、毕业了没找到工作、北大才子街头卖肉……这些新闻事件能轻易动摇人们对读书的信赖。

  教育成本相对于社会平均收入的高昂,也滋生了公众对“读书信仰”的浮躁心态。在一个教育成本相对低的社会中,一个家庭不需要多大的付出就能送孩子接受教育,他们对读书之“用”就不会有那么迫切的回报心态,就能以一种从容平和的心理接受暂时的经济上的付出,坚守“知识终究会改变命运”的认识。如果送一个孩子要费很大的力气,要赔上全家人甚至全族人的养命钱和送终钱,他们自然会对回报迫不及待。高成本孕育的回报焦虑下,一旦遇到就业难的挫折,就会上升到对读书付出的怀疑上去。

  读书是否无用?这是伪命题。无论是求证于科学巨擘、财富新贵,还是举出学术精英、政界新秀为例,可以断言,这些硕博、才俊或成功者,其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学有所成,其成功的基础正是因为接受教育。再以我们周围大多数的金领、白领为例,这些人所取得的成就何尝不是拜读书所赐?所以,“知识改变命运”是已被证明和正在被证明的真理。

  一时找不到工作就能说明读书无用吗?应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其思维方式、谋生本领、处世能力和思想内涵等等是迥然相异的。从长远看,受过教育的远比没有受过教育的更有前景。当然,也许能找出个别文盲或准文盲成才成功的例子,但显然这只是个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读书无用”永远也经不起推敲。

  有些父母就是因为有“读书无用”的观点,致使孩子荒废学业,更耽误了大好前程,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大好时光里,终止孩子的受教育机会,改变了孩子的成长道路,导致他们一步步误入歧途,对孩子、对家庭来说,都是一种危险的身心伤害。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家庭  教育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