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2日 08:13  《婴儿母亲》 

  缺乏爱的孩子,就缺少人格健康发展的原动力;缺乏爱的孩子,会感到安全感缺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逐渐失去探索外部世界的信心……如果要帮孩子建立健全的心理,那就不要犹豫,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吧。

  孩子出现下列情况,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1 爷爷奶奶或者保姆照管孩子时,孩子特别乖,一旦见到妈妈,就粘着妈妈不放,在妈妈面前哭闹、任性,不让妈妈离开。

  2 孩子爱和周围的小朋友发生冲突,只要稍有未遂其意的地方,就会拳脚相加,妈妈劝说,他就会用“攻击”妈妈或者苦恼的方式表示“抗议”。

  3 孩子平时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很活泼开朗,可是在幼儿园里看见老师的时候,就不敢抬头看老师,小手不停摆动,显得神情紧张。

  我们在养育孩子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但身体健康、聪明伶俐,而且还要拥有健全的心理。那么,怎么才能使孩子心理健康呢?心理学家已经证实,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无条件的爱,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这是帮孩子建立健全心理的核心所在。

  我相信没有妈妈会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们需要怎样的爱,怎样给予孩子正确的爱,却并不是每个妈妈都做得很好。妈妈们可能感到困惑,自己已经给了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但孩子身上总还是出现上面所列举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今天首先就要说说“爱”和“安全感”对于孩子健康人格养成的重要性,然后和在座的爸爸妈妈们一起来探讨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爱。

  爱和安全感——健康人格的基础

  母亲的爱是一种营养,爱就像阳光、水分一样,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

  母亲的胸怀是孩子健康人格的摇篮,孩子在这关爱的摇篮里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心理素质的培养集中体现为健全人格的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能够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的责任,并且具有亲和意向与合作精神,懂得关心他人。相反,人格缺失的孩子,可能出现自私、焦虑、胆怯、敏感、偏激而固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健全人格的养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成人榜样的熏陶、同龄伙伴间的人际互动、认知教育与实践,等等。但是,爱和安全感是启动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原动力,爱的缺失会使孩子的人格发展出现偏离,而且是难以用其他东西来弥补的。

  科学证实,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能感受到妈妈的爱。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孩子能不断地发现规律。他们慢慢会懂得,只有持续照顾自己的父母或爷爷奶奶才是最爱他的,他的生存离不开这些人,从而对他们产生深深的依恋。有了这种爱和安全感的孩子,会时刻感到自己不会受到抛弃,也才会有信心专注地去探索外部世界。

  母亲给予孩子深切的爱以及肉体的紧密接触是母子间建立基本感情联系的关键。母亲的眼光、母亲的声音、母亲的胸怀以及母亲的轻抚和拍打都是母子沟通的桥梁,孩子就是凭借着这种最原始、最基本的情感交流,发展成为对整个人类的爱,并建构自身健全的人格基础。

  知识链接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

  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M.Ainsworth)于1969年首创了“陌生情景”法,通过观察婴儿与母亲短暂分离、处在陌生情景中的反应和行为表现,来测定母婴依恋的模式(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我们可以借用这个试验来判断孩子是否具有安全感。

  情景:妈妈把孩子带到一个新的摆满玩具的屋子,妈妈离开一段时间再回来。

类型

表现

评价

 

安全型

妈妈在场时很主动地探索周围,妈妈离开时哭闹一下,但很快就自主玩了。妈妈回来后拥抱亲吻他以后,他能很快平静下来接着玩

具有安全感;健康的安全依恋

回避型

妈妈离开时没有反应,回来时也不拥抱他,他也对妈妈回避

较弱的安全感;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很弱

 

矛盾型

孩子在妈妈在场时也不能放心地去玩,妈妈离开时孩子大哭,妈妈回来后,孩子会紧紧地抱着妈妈,同时也对妈妈表现出愤怒和抗拒

缺乏安全感;对妈妈的情感非常强烈

  孩子需要怎样的爱

  既然爱对于孩子的成长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我们是否懂得孩子需要怎样的爱呢?

  1 接受孩子

  我的儿子非常胆小,做事谨慎,不做任何冒险的事,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时,总是退让。我担心他以后怎样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立足,我怎样才能让他变得勇敢一些呢?

  吴老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好胜、急躁,喜欢冒险和挑战;有的谨慎、猜疑,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不合群,喜欢独处;有的则喜欢人际交往,视独处为惩罚。孩子的表现可能与我们心目中的期望相去甚远,作为父母,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期望,接受孩子,因为爱孩子不是爱你心目中理想的孩子,而是爱孩子本来的样子。

  当你以宽容平和的心接受孩子的一切,当他不必因为担心无法满足你的需要和期望而承受压力时,他就能感受到你的爱,这些爱会赋予他力量,足以让他获得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策略和技巧。

  2 满足孩子的需要

  在朋友家玩,我的孩子玩别人的玩具,但是不肯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朋友的孩子在旁边眼巴巴、委屈地看着,我应该________

  A. 把玩具从他手上拿下来,然后慢慢给他讲道理。

  B. 在旁边耐心地给他讲道理,一直到他愿意分享为止。

  C. 运用一些技巧使之配合,如给他吃糖果、买新的玩具等。

  D. 告诉他妈妈喜欢有爱心的孩子,不喜欢自私的孩子。

  E. 其他_________________

  妈妈们的选择:

  妈妈1:我选择B,和孩子讲道理。

  妈妈2:我前四项都不选,我觉得孩子那么小,讲道理他也不懂,我不想强迫孩子,我觉得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就自然会懂得分享了。

  妈妈3:我选择A,先让孩子把玩具让出来再和他讲道理。

  吴老师:

  爱孩子,首先要满足孩子的需要,要坚定地站在孩子一边,维护他的权利,不能以剥夺爱作为威胁的手段。更何况处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的孩子坚持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本身无可厚非,虽然按照成人的道德和价值观,你可能不喜欢孩子的这种做法。

  妈妈们都没有选择要责骂孩子,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可能前面四个选项都不是最佳的。在处理类似这种问题的时候,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要考虑到孩子的需要,然后接受孩子,宽容孩子。有的妈妈可能会想各种办法把玩具从孩子手里拿出来,让他给别的孩子玩,仔细想想,这可能是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因为我们爱面子,怕让朋友不高兴,怕引起尴尬。

  我们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从小学会分享,学会体谅别人的情感,但这些都是在一个基础之上的。就是说,首先得满足孩子的需要,即使不喜欢孩子的某些行为,也要先接受,并表示理解,在这基础上再来和孩子平等交流。所以刚才那位妈妈做得很对,不强迫孩子给别人东西,首先做到尊重孩子。孩子自己的玩具就是他自己的,给不给别人那是孩子自己的权力。如果我们一直满足孩子,孩子就会觉得:妈妈值得信任,妈妈不会强迫我做一些我不愿意的事情,妈妈会考虑我的需要。等到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建立这种安全感以后,慢慢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其实是很愿意配合、很善良,也很愿意和别人分享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体会下别人的情感,比如告诉他,你如果给另外一个孩子手里的玩具,他一定会特别高兴。

  3 给予孩子关注

  我工作家务繁忙,但为了多给孩子一些时间,我还是尽量一边做事一边陪孩子游戏、聊天,但为什么孩子还是不满意?

  吴老师:

  虽然很忙很累,也需要放开工作和家务,保证有一段时间和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互动,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和他聊天、一起玩,玩的时候以孩子为中心,听他的指挥,让他来主导游戏,对他的要求总是给予积极的反馈,也可以鼓励他参与你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注他。

  这涉及到给孩子关注的问题。心理学家发现,及时和正确给予孩子回应的人最容易和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孩子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需求,以引起父母的关注。这时父母应该用心去体会孩子,读懂孩子的内心,并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让孩子感觉到你在关注他,他没有受到冷落。

  不同的孩子可能不一样,有的孩子一个人可以玩很长时间,但这不代表这种孩子就不要管他了。有的孩子没有一刻旁边可以没有人,你得一直陪着他玩,就是搭积木也得要求你看着。对于这种孩子怎么办?好像很难两全。我的建议是,给他一个关注的时间,一个限度,比如十分钟,全心全意陪孩子玩,告诉他十分钟以后妈妈要做一些事情。其实有时候你会发现,你满足了他这个小小的愿望以后,你再去做家务,他就不会打扰你了。他有了这十分钟的满足就会变得特别乖。

  4 爱的表达和身体接触

  妈妈的困惑:

  我要上班,所以我们家孩子一直是保姆看管。以前孩子特别开朗,但是现在变了,中间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孩子还在睡觉,保姆就回家了,孩子醒来以后没看到保姆,他当时并没有闹,但从那以后我发现他变了,他不爱说话了,不爱接纳别人,总喜欢躲在我后面。过了10多天,保姆回来了,他看到阿姨就像看到救星一样。这孩子现在还在哺乳期,我一直是在母乳喂养,但是他晚上哭闹的时候,除非需要吃奶了,否则都不要我。 

  妈妈的困惑:

  我要上班,所以我们家孩子一直是保姆看管。以前孩子特别开朗,但是现在变了,中间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孩子还在睡觉,保姆就回家了,孩子醒来以后没看到保姆,他当时并没有闹,但从那以后我发现他变了,他不爱说话了,不爱接纳别人,总喜欢躲在我后面。过了10多天,保姆回来了,他看到阿姨就像看到救星一样。这孩子现在还在哺乳期,我一直是在母乳喂养,但是他晚上哭闹的时候,除非需要吃奶了,否则都不要我。

  吴老师:

  母亲的爱是孩子自信的源泉,而且爱要表现出来,让孩子感受到。此外,身体接触,如给孩子洗澡、亲亲孩子,都是建立完全感非常重要的举动。

  其实问题是这样,你的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建构在你身上,他可能完全将安全感建构在了那个阿姨的身上,当阿姨离开的时候,孩子有了巨大的被抛弃感和不安全感,所以他才会退缩,因为他内心力量的源泉这个点断了。

  我主张母亲要自己带孩子,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非常自信。母亲的爱是孩子自信的源泉,感受到了母爱他就会往前冲,因为他知道妈妈是站在他身后的。作为妈妈,无论你有多忙,一定要把孩子的安全感建构在自己身上,因为阿姨早晚都会走,而0-3岁又是孩子最关键的时候。此外,和孩子在一起,讲究的不光是时间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质量。以我自己为例,我家孩子也是老人和阿姨在带,但是现在孩子和我之间的安全感建立得很好。我每天下班以后,哪怕只有很少的时间陪他,我不管多累,都会放下所有的事情,全心全意地陪他,孩子是很敏感的,你全心全意而不是分散精力地陪他的时候,孩子都能感受得到。

  再小的婴儿也需要爱,而爱是要表现出来的,妈妈要让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爱,常夸宝宝,批评孩子、对孩子厌烦不能使宝宝感受到爱。更不能对宝宝说,“如果不这样妈妈就不爱你了”之类的话。

  除了爱的表达以外,身体接触也很重要。我们不要小看给孩子洗澡,这些事情最好妈妈自己来做,包括晚上睡觉搂搂孩子、亲亲他,这些都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举动。即使给孩子定规矩,也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否则孩子会以为你不爱他。

  5 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给孩子

  孩子把心爱的玩具小狗弄丢了,哇哇大哭,我会说__________

  A. “你自己的东西随手乱放,那能不丢吗?以后记住要看好自己的玩具。”

  B. “别哭了,妈妈明天给你买一个新的。”

  C. “那个玩具狗已经很旧了,你不是还有很多其他更漂亮的玩具狗吗?”

  D. 其他            

  妈妈们的选择:

  妈妈2:我选择A,应为孩子总是丢三落四的,让我很恼火。

  妈妈5:我选择B,干脆给他买个新的,因为孩子老哭,给别的玩具又不要。

  妈妈4:我前面三个选项都不选,我会先给他个别的他也比较喜欢的玩具,让他停止哭泣,然后再教育他。因为既然“最心爱的”玩具也能弄丢,那么不教育他,孩子长大以后可能就比较马虎。

  吴老师:

  孩子非常沮丧的时候,很多妈妈可能想借此机会来教育孩子,但是这样就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给了孩子,让孩子觉得妈妈不理解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倾听孩子。

  其实这道题涉及到如何倾听孩子的问题。孩子把最喜爱的玩具丢了,他的情绪非常沮丧,选项A肯定是不可取。很多妈妈可能希望通过这样一件事来教育孩子,这个出发点是没有错的,但是孩子正在特别伤心的时候,不能理智地思考,以这种方式来教育他只能是火上浇油。那么买个新的呢?家长可能认为买个新的和原来的没有区别,但是在小孩那里,新的和原来的可能是不一样的。那怎么办呢?这时家长应该做的就是体谅孩子,先肯定他的情感,和他说:“妈妈知道你特别难过,如果妈妈丢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妈妈也会伤心的”,让他感受到妈妈的理解,让孩子尽情地表达,他愿意哭就让他哭,愿意倾诉丢失玩具的过程就让他倾诉,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以后,他就记住教训了。

  其实发生这种事情,妈妈可能也在气头上,这时候如果训孩子一顿,孩子可能就把矛头对准妈妈了,他的情绪就由伤心变成了怨恨,他也不会吸取教训。我们在体谅了孩子以后,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来探讨丢东西的教训。怎么才能不再丢小狗呢?比如,你可以启发孩子:这次小狗丢了,可能是因为我们没带包,那下次带玩具出去应该怎样呢?孩子可能就会说:那以后我们就带个包吧,把玩具放在包里就不会丢了;或者以后就带个小一点的玩具,把玩具放在妈妈包里。孩子会想出一些可能我们大人都想不出的办法来。这就是向前看的方式。

  我们常常会将自己的情绪通过表情和语言一览无余地表现在孩子面前。比如,孩子稍微磕拌一下,就会“哎哟”大叫;孩子被其他孩子推一下,就会惊呼。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我们的孩子正处在“吸收性心智期”,他们要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如果跟他在一起的人这样一惊一乍,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这样的孩子可能一步都不能离开那个使他认为“这个世界不安全”的人。在孩子“吸收性心智期”,我们最好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吸收负面的精神状态而形成孩子自己的精神状态。

  孩子的行为没有对与错,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在表达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需求,虽然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不符合我们的标准和期待。

  如果我们能够摆脱固有的思想和经历,以全新的视角去解读孩子的行为,去关爱和理解孩子的这种表达,我们就赋予了孩子强大的内心动力,使他足以去面对生活中更大的挫折和挑战。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父母  家庭  教育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