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放学了,先写作业再玩!”
小蒙:“妈妈,我在学校写完了!”
妈妈:“那你可以预习一下明天的课。”
小蒙:“明天再说明天的事,我这么聪明,明天老师一讲就懂了,还用预习吗?再说预习也没什么用。”
妈妈:“哟,这孩子还挺自信。不过,预习的好处你可能还没有尝到吧?”
接下来,妈妈就耐心地给小蒙讲起了预习的好处,小蒙听妈妈说得头头是道,就想试一下再说。结果,第二天回来就高兴地大喊:“妈妈,妈妈,我今天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夸我是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其实,那个问题是我昨天预习的时候想了半天没想通的。哈哈,今天晚上我还预习。”
一些学习差的同学,总认为自己忙不过来,挤不出时间去预习,每次上新课,课后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其实,他们学不好的一个原因可能就在没有预习上。
学习本身是由预习、上课、整理复习、作业四个环节组成的。预习是头一个环节,缺了这个环节,就会影响下面几个环节的正常连接,难以运转了。
怎样让孩子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呢?
第一,让孩子尽量自己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有的家长,生怕学习上的疑难问题难住了孩子,只要孩子一提出,而自己又能帮忙的话,马上就会为其代劳。这样一来,孩子原本经过思考,费点力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依靠家长解决了,久而久之,形成依赖习惯,学习上就难以养成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解决疑难的习惯了。这对孩子的预习和自学是十分不利的。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第二,告诉孩子预习方式不要过于简约。
预习通常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浏览式预习;二是自学式预习。
一般学生采取第一种预习方式的居多。这种预习只是对未来的课堂内容作浮光掠影式的了解,但对于未来概念出现的盲点和难点不能做较好的估计和确定。这种方式对文科类科目比较适合,或者由于时间比较短促,所以只能采取简单的浏览式预习的方式作为应对。
第二种自学式预习,不仅要细致地阅读课文,而且要能根据课后练习来验证自己掌握的水平和程度,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预习方式,实际上也就是自学。不过这种方式对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更合适。
第三,预习应该有所选择。
预习是重要的,非常有意义的,但不是必要的!预习是为听课服务的。预习应该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来进行。对于学习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比预习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作业以外的时间把以前的薄弱环节和空白点及时弥补上来。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不一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盲从。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成功的预习,会使听课质量更高,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对预习产生反感,在具备预习条件的时候,对预习可能就没有兴趣了。
第四,坚持对孩子的预习作定时检查。
最好是每天或每次孩子完成作业后,提醒孩子作新课预习,并且对孩子预习的结果进行检查。这就要求家长首先得付出一点时间,真正了解孩子的课程,知道他们现在该做什么,明天该学什么,让督促和检查能有的放矢,这也是对孩子学习的一种帮助。因为预习,听课会更轻松,感觉会更精彩!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