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在四年前,我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就已显示,中国30岁以下的独生子女已占总人口的29.3%,而在1979~1986年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期。于是,“两代独生子女,带着各自区别于任何一个时期中国人的长处与弱点,在21世纪初的当代终于相遇了”,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议的话题。
其实“我”没准备好
做了父母的“独一代”其年龄集中在“23岁-30岁”,首先已经被“圈养”的独一代,他们的独立性、责任感和成熟度在这个年龄还不足够,他们的工作和人生方向还有很多的变数,正处于工作上积极打拼以便“闯出一片天”并“站稳脚跟”的状态,他们的时间、精力、物质储备、心理成熟度还远不足够;其次,“独一代”已是比较自我的一代,他们更愿意享受无拘无束的两人世界,很多人视“孩子”为负担和压力,所以生小孩是出于双方父母的强烈要求。
以至于很多作了父母的“独一代”远没有进入“父母”的角色,他们认为自己还没照顾好,怎能照顾好孩子。有的“独生妈妈”怕影响身材,不愿给孩子哺乳;有的“独生爸爸”会在婴儿房抽烟……
看一眼“隔代”好沉重
“隔代”介入独二代的教养是普遍的,有的是老人自己特想带孩子,以此为乐;有的是年轻人工作忙、压力大,时间和警力不足够;有的是年轻人什么都不懂,对父母比较依赖;有的干脆是“你们不是要孩子嘛,我们给你们生了,任务完成了”……
倘若老人作为辅助参与,问题不大,如果老人作为孩子的主要抚育人,就有不少潜在问题,其一,带孩子是累活儿,有些老人年龄偏大、体力精力难支,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其二,老年人活力不足,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其三,老年人观念相对传统和保守,再加上“隔辈儿疼”,更容易陷于过度的保护和宠爱;其四,婴幼儿过早、过多与母亲分离,很难产生健康的心理“依恋”关系,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性格发展埋下阴影。
别问我爱你有多深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是家族的血脉传承,如果说“独一代”代表着一代人、一家人的唯一的血脉,那么“独二代”则代表着两代人、两家人的唯一的血脉,对于崇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中国人来讲,“独二代”所得到宠爱和呵护是空前的。我听说过因为都想带孩子争执不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姥姥老爷三家抓阄解决,抓到单月的特别开心,因为有好几个月是31天。我还听说一位做护士的“独一代”妈妈请同事给自己宝宝打针,打了三次都没有成功,宝宝大哭大叫、挣扎不停,这位“独一代妈妈”竟然一时气急伸手给了同事一巴掌。真是,你问我爱你有多深,巴掌代表我的心。
情到深处难拿捏
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来讲,独生子女的父母比多生子女的父母更难做些。其一,如上所述,多生子女和父母之间产生的制衡更容易导致秩序和民主,这在客观上使父母的决策更趋平衡;其二,独生子女的父母不像多生子女父母那样,有机会在第一个孩子身上摸索并把经验在第二孩子身上实施,他们的草稿就是他们的考卷;再者,孩子的唯一,也意味着别无选择和分担,父母的感情、关注、精力和期许都集中在唯一的这个孩子身上,这和第二点一样很容易让人紧张而难以拿捏分寸。
以至于六成以上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渴望有两个孩子,他们认为养一个孩子的付出是“1”,养两个孩子的付出是“1.5”或者“1.7”,但绝对不是“2”。真遗憾,他们的愿望多半要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现了。
今天的早餐是“孤独”
一想到“初来乍到”这个世界的小宝宝们独自面对他们远远没有熟悉和理解一切,我就想到那个场景:我的朋友要把自己的两只猫送到别人家呆两天,路上,两只猫在各自的笼子里十分不安、抓咬不已,后来我的朋友把两只猫放在一个笼子里,虽然很挤,可猫再也不闹了。多一个伴儿,会让弱小的我们在面临未知时,觉得安全不少。
从成长角度来讲,“独二代”的家庭关系更单一,他们不知道“舅舅”、“姑姑”为何物,更没有机会在家庭获得与同龄人相处以及在同龄人和成年人之间周旋的经验,没有机会向兄弟姐妹学习和借鉴,即便是在青春期叛逆最需要的时候。最直观的例子,被罚挨饿,没有哥哥或弟弟可以偷着去送饭;自己的意见多正确多强烈,也只有一票,而父母代表的成人永远是多数;自己喜欢一个女孩,跟哥哥或姐姐说远比跟父母说更方便,但是没有。
“独二代”如同“独一代”一样在家庭内缺乏同龄伙伴,尽管大人们的“爱”通常只限于健康和生活层面,心理层面十分缺乏。他们没有兄弟姐妹陪伴,需要独自一人面对周遭庞大的人和庞大的事物,默默承受,独自领悟,沉默且勇敢地赶赴前程。“孤独”是他们命定的“早餐”。
失败,悬在头上的“利剑”
时下的中国,正处在一个超常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铁面无情的市场法则和竞争压力,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放不下的石头。看着路边一眼望不到头的求职长队,“独一代”们都不由得想,将来我的孩子靠什么生活?于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像撒旦的苹果一样让人们诱惑难当。相反,失败从未像今天这样不堪承受,像一把利剑时刻悬在头上。
无可逃遁的“独二代”们路还没走稳就被一个人关在家里,反复地练习钢琴或者被英文单词,以便将来可以成为强者。显然,这不是一种人的自然成长,而是一种类似工具的积累进化。冷漠而高效、孤独与激情、多元和怀疑、精神与拜金、自由和负担,他们的很多体会比上一代更为真切,机遇和挑战从来没有如此紧密的缠绕在一起。
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
依赖、娇气、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这是很多人对“独二代”的第一印象,这和人们当初对“独一代”的印象相似而似乎又有过之。其实,水有源,树有根,独二代的这些特点和他们的成长背景是紧密相关的。这些“不好的积累”是上一代人不会做父母积累的,是刻板的传统文化、粗粝教育不能适应复杂高竞争社会造成的。
“独二代”是在前所未有的呵护、关注以及前所未有的压力下长大。他们缺乏责任心,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学习,每一件事情都被父母安排好,也正是因为是父母安排的,责任理当是由父母承担。他们缺乏爱心,是因为他们没学会付出他们的爱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条件下付出,不知道付出爱是什么感觉。这些缺失的“课程”,只有在以后慢慢来补。
另一方面,“独二代”们聪明、活泼、见多识广且富有创意,甚至因为进化的关系他们越来越漂亮。他们是早上的太阳,是未来的中坚,如果让他们不负众望,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自己变得更成熟同时积极学习科学的育儿方式。
每一代人都是“新的”
其实,“独二代”已经拥有了更为现代的父母—“独一代”。“独一代”无形中已经拥有了很多其父母不具备的优势,他们的父母因为‘文革’等原因有很多理想不能实现,就有很强的情结和夙愿投射在孩子身上,而他们就好得多,他们的价值观也更为多元,在多种生存方式的社会中,他们对孩子的人生设计也更容易摆脱非此即彼。
“独一代”的文化水平比较高,而且视野开阔。作为玩游戏、看攻略长大的一代人,他们更愿意尝试和学习,也更有尝试和学习的资源。家庭幼儿园、国际幼儿园、homeschool、私塾、托管、出国留学等多种上学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就好比“独一代”的父母当初只能到食堂吃大锅饭,而“独二代”的父母则可以吃自助和小灶。同时,他们有更多学习育儿理论分享、借鉴育儿经验的机会,育儿书籍、亲子节目、教育论坛、父母沙龙、亲子活动以及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妈妈圈子等,只要他们愿意和用心,他们的生活就可以非常地丰富而充实。
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独一代”和孩子的代沟比他们和父母的代沟更小。他们的父母总是说: “怎么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我们那时候哪有这么多事儿!现在他们生活这么好怎么还是不知足?不行,得给他们‘忆苦思甜’……。”“放养时代”长大的六零后父母们很难理解和适应“圈养时代”对他们的客观要求。“独一代”的父母很难理解他们,而做了父母后的“独一代”相对更容易理解自己的孩子——“独二代”。至少对于无兄弟姐妹的“孤独”,他们已深有体会。他们也更容易认识到“做孩子玩伴”的必要,以及也有能力体会孩子丰富敏感的内心,对不少事情他们不会大惊小怪,而会说: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而且他们还更有娱乐精神,没有上一代人那种“没有意义就感觉空虚”的负担。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气候,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命运。独生子女和成人一起成长,多生子女和同龄人一起成长,两者显然不同,却都不用担心,人类进化了数百万年的基因中包含的适应性应付这点不同,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独生子女宣言》一书中,最后一个女孩所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没有人知道我们将变得多么好。不错,对于一言难尽的“独二代”,没有人知道他们将变得多么好,如果我们不去逃避那些注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文/孟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