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自己失去的为什么要让孩子来找回

  希望孩子拥有自己失去的一切,这是当代父母一种典型的补偿心理。父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失去了接受进一步的、更高的教育的机会,在知识经济的年代,社会上新鲜的事物越来越多地涌进了人们的生活。父母也把自己的某种失落、遗憾与满腔热血溶入了这股洪流,并把它转移到下一代的孩子身上。在父母看来,孩子处在重视教育的绝好时代,如果再发生像他们那样的遗憾,简直是罪过,于是,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投入很大,期望也很大。

  这里有几封信反映了父母这样的心态。

  一位母亲描写了当时求学的艰辛,可以说明大多数父母的类似心声:

  我和我爱人都是粉碎“四人帮”后第一届大学生。我从小家庭环境尚可,出身于干部家庭。我爱人身世较苦,3岁就没了父亲,是母亲千辛万苦带大了他们兄妹仨人。“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们两个人只上五、六年级,停课闹革命、武斗、学工、学农,我15岁就去当兵了,我爱人全家下放苏北,我们的学历充其量只有小学文化程度。1977年恢复高考,我在单位报名参考的20—30人中,是考取的两人之一。我爱人所在的乡里也只有三人考上。我学工,他学医,因为我们底子薄,学习上的困难可想而知。我记得入校时26个英文字母我是一个不识,毕业时成绩单上几乎全是五分。现在回想,自己都不敢想当初是怎么过来的。

  还有一封信写了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父母对孩子的支出:

  从儿子3岁半开始,我们就送儿子到第一小学的艺术班学手风琴。这些几乎占去了我们所有的业余时间。真的,那时的周末,我累得只觉得骨头都像散了架。但是,看到每次考完试,老师总是对儿子赞不绝口,夸他的创意好,与得与众不同,说他是艺校的高材生,看儿子又那么喜欢,我就一直这么坚持下来了。记得最后一位教孩子的是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对儿子也十分欣赏,国画、水彩画都是他教的。我们乘机给儿子灌输当建筑师的思想,弄了许多古代、现代的建筑照片让他仿,培养他的兴趣。手风琴也是这样,从八贝司到九十六贝司,我背着琴,驮着儿子,寒冬酷暑、风里雨中,来来去去就是六年,搞得五音不全的我,居然也搞懂了C大调,右手演奏,左手伴奏也能听得个八九不离十。我坚信练手风琴能开发孩子的左右大脑,对将来的学习一定有益。

  又一位母亲写道:

  我是一个要强的人,我从小就勤奋学习,经常温习功课到晚上十一二点,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一直是“三好”学生。到上中学时,那是个*的年代(1975年左右),上课学生捣乱,老师无法教课,也从没让父母操过心。哪像现在的孩子,学习让人操心。因此,我就拿我的孩子与当时作比较。孩子也经常问我,妈妈你做学生时是怎样的,当过中队长吗?我总是自豪地对她说,妈妈像你这么大时,可好呢!组织过学校的师生大会,还当过大队长呢!我跟孩子说,我行已经成了过去,妈妈现在要你行,要超过妈妈。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家庭  教育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