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绩好不等于心理就健康

http://www.sina.com.cn    《独生子女教育启示录》 

  学生为什么而学习(之三)

  ——成绩好不等于心理健康:关于“成就焦虑”问题

  一个学生如果学习成绩特别差,一般来说,就会引起家长和学校的关注,就要考虑采取些措施。

  一个学生如果学习成绩特别好,考上了大学,家长的心血就算有结果了吗?学校的教育就算成功了吗?

  据报载《北京青年报》,1995年6月2日,第五版。,北京海淀区31所院校372名学生休学、退学的原因,占第1位的是神经症,大多伴有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及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障碍。而这些考上大学的学生,在原毕业的中学,必定是成绩优秀学生。这个事实说明,成绩优秀不是学校以及家庭教育应当追求的唯一目标。

  焦虑是学校学生中常见的问题。谈到焦虑的原因,人们会首先想到考试。长期以来,由于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也是升学、获得职业的必经步骤,因此担心考试失败可能确实是学生焦虑的最主要原因。但我们也注意到这样的事实:有些应付考试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在考试中始终保持高分的学生,情绪也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这些学生担心的不是考试失败,而是担心不能在考试中超过他人,获得更高名次;或者担心自己所保持的名次被他人超过。这种焦虑在非考试情境下也仍然存在。例如:担心不能在课堂表现上或在活动中保持突出的地位,担心不被老师重视,担心不能保持在同学中的威信等。还可发现:他们把自己活动的范围,限于那些能使自己“拔尖”的项目;他们一般学习努力,但又不愿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来等等。以上描述的现象,都不属于考试焦虑的范围。

  可以看出,上述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1.有担心不能超越他人或担心被他人超越的忧虑。2.情绪持续处在一种紧张、不愉快状态。3.超越的手段是取得成就,对学生来说,主要就是取得或保持较高的名次。我们把这种因需要超越他人而担心被他人超越所引起的持续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体验命名为“成就焦虑”。

  1  成就焦虑的五个特征

  (1) 生理特征

  持续的焦虑会引起某些生理反应,如经常感到疲劳、难以入睡、做过“考砸了”的梦等。

  (2) 心理特征

  成就焦虑者担心不能超越他人或担心被他人超越,这使他们对和他人比较的评价情境敏感,因为在这样的情境中,本人是否达到超越他人的目标将得到直接的检验。他们更多地关心情境中的人与人之间比较的信息,而不能完全注意自己在情境中所进行的活动,因为仅依据自己的活动或作业水平,而没有他人作业水平作为比较,不能作出自己是否超越他人的结论。因此对一般人来说的非评价情境,易于被成就焦虑者看做是评价情境。对一般人来说,自己的作业水平得到不佳评价可能仅表明自己的作业水平有待改进,而对成就焦虑者来说,这种评价就可能使他们认为自己未能超越他人而感到失望。如:“考得好时不公布名次感觉遗憾”、“在课堂上答错我觉得丢面子”、“在考试中遇到不会做的题时,我会出现类似‘这次完了’的想法”、“我很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等。

  (3) 与他人关系特征

  成就焦虑者要满足的是超越他人的需要,因此他人的成就便构成了对自己达到目标的威胁。这就使得成就焦虑者把别人置于与自己对立的地位,所以成就焦虑者和他人的关系是冲突的、不协调的。例如:“我不会无保留地把自己找到的好材料借给同学”、“如果我考试考砸了,很可能希望别的同学也考砸”、“在考试中,档次拉得越开越好”等。

  (4) 行为特征

  成就焦虑者指向具有超越他人效果的行为。如:“我不喜欢参加我不能拔尖的活动”等。

  (5) 成就检验的标准

  首先,什么是成就

  美国心理学家尼科尔斯认为,成就行为的核心是能力。具体地说,成就行为是:“以发展或表现自己能力强、避免表现自己能力差为目标的行为。”在发展和表现能力这两种不同的行为目标下,人们在任务选择、对接受帮助的态度、对努力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当以发展能力为目标时,人们寻求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的任务;不拒绝接受有利于发展自己能力的帮助;对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是积极的。当以表现能力为目标时,则选择最适合于表现出自己能力的目标;这时,他们把接受帮助和付出更多的努力都看做对自己的低能评价。

  评价成就的大小就需要比较,有内部标准,就是自己和自己比;也有外部的、社会的标准,即自己和他人比。

  追求表现目标的人,采用的是外部的、社会的评价能力标准。也就是对自己能力强弱的评价,是通过和其他人比较获得的。如果个体能力高于群体平均水平,就被评价为能力强,反之被评价为能力弱。而能力是无法直接测量的,人们通常用努力程度和成绩好差这两个可观察或可测量指标对能力作出评价。努力程度越低、成绩越好,能力越强。我们的常识也表明,如果两个学生取得同样成绩,付出较少努力的学生被评价为能力强。因此,追求表现目标的学生,不但要争取在成绩上超过其他同学,还要避免表现出曾为此付出更多努力。例如,明明是准备考试到晚上12点,却故意在同学面前说根本没复习等等。

  成就焦虑者超越他人的需要,决定了他们所追求的成就是由外部的、社会的标准来判断和检验的。也就是说,他们所追求的,是以个人能力或表现超过人群平均水平为标志的成就。

  综上所述,成就焦虑具有以上分析的生理、心理、与他人关系、行为指向、成就检验标准等5方面特征。

  2。成就焦虑与学习需要

  如前所述,成就焦虑者超越他人的手段是取得成就。在学校中,最主要的成就是学业成就,追求学业成就就会产生学习需要。在前两节中,我们谈到学生的4种学习需要,其中的竞争求胜需要是产生成就焦虑的原因,也是解释成就焦虑者行为的关键。成就焦虑者的超越他人的需要,使他们把在学校中的学习看做一场竞争,把其他同学看做竞争的对手,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在这场竞争中获胜,而只有在竞争中获胜才能满足超越他人的需要。

  3。成就焦虑对学生的影响

  成就焦虑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 成就焦虑者无法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

  成就焦虑者把学习主要当做满足竞争求胜需要的手段,这就使他们无法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研究表明,成就焦虑者比非成就焦虑者更认为:“学习本身没什么乐趣,但当学生不得不学。”

  (2) 成就焦虑妨碍了学生学习需要的分化

  成就焦虑者以活动为手段,这就妨碍他们对自己从事何种活动的优势和劣势做出客观估价,不能充分发展自己。对学生来说,在学习期间不但要全面发展,还要逐步明确自己的兴趣指向和发展方向,不断形成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而对某个科目的特别兴趣就是一种更分化的学习需要。

  (3) 成就焦虑者的行为选择,限制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成就焦虑者以活动是否具有超越他人的效果来选择行为,这使他们有可能放弃或回避那些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活动。例如:在学校中,超越他人的最主要标志是考试名次。以这个标准选择行为,成就焦虑者就会“在考试前复习时,任何一个小地方我都不放过,以确保万无一失”;就会“任何一门功课都要争取不丢一分”。有考试经验的人都知道,做到这两条要花费比取得一般优良成绩多得多的精力,可以推论,有这种追求的学生为此不得不放弃某些其他方面的活动。

  对那些不能满足超越他人需要的活动,成就焦虑者主动回避。如:“我不喜欢参加我不能拔尖的活动。”

  (4) 成就焦虑者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不协调状态

  成就焦虑者的超越他人的需要,使他们主动地把他人置于一种与自己竞争对抗的位置上,在这种对抗关系中,他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因此成就焦虑者与他人的利益是冲突的。

  成就焦虑者与他人关系的对抗性质,不但无法使自己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损害了周围的人际环境。如:“每当我考好了,尤其是考第一时,有些同学会嫉妒,冷嘲热讽”;“压力太大!许多同学把你看做对手,不拼命地学习就会被淘汰!整天在班上犹如打一场心理战,我感到同学之间的关系总不那么十分真诚”。这大概就是竞争造成的后果。

  另外,成就焦虑者比非成就焦虑者更容易“烦躁”、“不易入睡”、“感到头疼”、“感到疲劳”等。显然,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对身体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对于成就焦虑者来说,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超越他人。能否达到这个目标,不但依赖于本人的能力,而且依赖于其他人的能力,而其他人的能力,是本人无法把握的。因此,成就焦虑者所要达到的超越他人的目标,实际上是永远无法确保实现的,因此成就焦虑是一种持续的情绪体验。

  有成就焦虑问题的学生,从表面看起来学习努力、成绩优良,教师和家长对这样的学生只会感到满意和放心。但事实上我们看到,这些学生长期处在一种焦虑状态,他们的有些行为和做法不利于他们身心发展。这说明,某些人们普遍推崇和赞扬的行为方式,实际会对采取这种行为方式的个体的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4。竞争和学校教育

  看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问:你的意思是反对竞争吗?不竞争能考上大学吗?能有好工作吗?

  很多人都知道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样一种社会理想,也都知道这种社会理想至少在可见的未来实现不了这一事实。在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机会的社会条件下,人与人在生存状态的优劣上必然存在着差异,这就促使人们去争取获得优等生存状态,这就是竞争。显然,这不是我们任何人可以选择的,也就是说,无论赞成与否,竞争是必然存在着的。问题在于,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让孩子把超越他人作为学习的目的。

  因为,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人总要从事某一种活动,或者是学习,或者是某一项工作,这是生活的主要内容,是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如果以超越他人为活动的目的,就无法体验活动本身的快乐,因为只有当活动的结果有超越他人的效果时,才能感到快乐。又由于超越他人的目的是永远达不到的,即使一时达到也不能保证永远达到,在一个班里、一个年级、一个学校、一个县拔尖儿的人,不能保证上大学后、参加工作后事事、永远拔尖儿,当超越他人的目的不能达到时,就会认为所从事的活动没有意义,就会放弃活动本身,因为作为超越他人这个目的来说,这种手段是无效的。因此,以超越他人为目标,体验不到活动本身的快乐,也就不能说获得了优等生存状态。拼命考上大学又不得不退学,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培养学生对学习本身、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培养成功的解决问题、驾驭某一事物时的成就感,是学校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

  以此标准来看,在学校教育中过分强调分数,采用排名次来刺激学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前面我们谈到,成绩好的学生比成绩差的学生自尊感强,这似乎是正常的事情,但绝不是好事情。因为这就意味着,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至少是那些成绩在中下等的学生自尊感得不到满足(在1996年的一次“中国城市独生子女调查”中,自认为成绩在中下等的学生比例为11 9%),而还有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会产生成就焦虑。1993年对北京某市级重点中学的110位成绩排名在各班前10名的初三和高二的学生的调查表明,有约1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成就焦虑的表现。也就是说,以强调成绩、排名次来提高分数的做法,使学生观察到,高分数、高名次能带来自尊:老师喜欢、同学佩服、家长自豪;低分数、低名次则损害自尊:老师不重视、同学看不起、回家受惩罚,分数和自尊的紧密挂钩,强化了学生为分数而学习、以名次为目的的竞争求胜需要。如前所述,这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如果这种强调成绩和排名的做法一时还不能改变,作为家长和学生本身至少应当对这种做法具有反省能力,成绩排在第几是我们无法把握的,但是,发展和提高自身的能力,热爱学习,从学习和活动中得到快乐,则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家庭  教育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