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和他妈很和谐,和爸爸、外婆外公爷爷奶奶也很和谐,一直以来,他和所有人都很和谐。从出生以来,豆豆已经接待了来看望他的社会各界人士,经由各位叔叔阿姨大伯大婶抱来抱去,他一直很配合,并报以笑脸回馈。得到来宾们的一致称赞:“这个宝宝乖,不认人。”但也有警惕性高的阿婆提醒:“谁抱都不哭也得当心呐,哪天让拐小孩的抱走了也不哭,那不出大事了。”听得我们心里一阵大汗,当真凡事都有两面啊。
近日,情形变了。我们带他出去走街街、买菜,碰到一系列婆婆阿姨叔叔大爷,大家向他热情的打招呼,他要么很淡定的样子,不吭声,没表情,这算好的。更让人汗颜的是,有些时候豆子瞅人家一眼,眉头皱皱,我就知道要坏事,果然,接下来他就开始瘪嘴,继而咿咿呀呀哭起来,搞得跟他打招呼的大人很不自在,好像是把他逗哭了一样。虽然每逢路遇友人,他妈我就在旁边暗自发功,默念“小豆子笑,小豆子笑!”但是,豆子每次都无视了我的暗示,依然做他自己。我承认,我这么做是出于母亲的虚荣,想得到路人甲乙丙丁的称赞,而小豆子没有满足我这不合理的心愿。
豆子总是要碰到合自己眼缘的人或者逢心情好才咧嘴而笑,他很真实。
据我多次观察,豆子对戴眼镜的男人比较感兴趣,会目不转睛的盯着别人看,且目光深邃,呈思考状。今天就是这样,外婆的一个同事之老公是个戴眼镜的爷爷(绕口啊),站在一旁等外婆和他夫人闲聊。豆子坐在他的小车车里一直研究人家,一直看到眼镜爷爷都不好意思了,说:“豆豆拜拜”了,豆子还在车里扭过身子目送人家离去。不知道这个独特现象跟他爸爸也戴眼镜有没有关系。
由于在老家,认生现象多发于外婆外公的同事朋友身上,搞得外婆很不好意思,私下里她肯定也和豆妈一样,盼望豆子搞微笑外交,做个有礼节的小宝宝。所以,每当豆子无情拒绝友人拥抱甚至还泪洒街头的时候,外婆就不无遗憾的说:“怎么越长越回去了呢,小时候都不认人,现在还不如以前啦。”
豆妈略一思考,喜道:“对啊,认人才对了嘛,豆子又成熟一点啦,以前拿谁都不当外人,现在知道分里外啦,嘿嘿,这样就不怕骗子抱起跑了嘛!”
又话,小宝宝的发展总是螺旋上升的,非常正确,豆豆的认生现象只持续了半个多月,后来就又不认生啦,只要妈妈或者家里人在旁边,豆豆也不介意让外人抱抱的。呵呵,安全型依恋的宝宝。
心理师爸爸的分析:开始分化
陌生人焦虑,知觉发展,宝宝感受到与母亲的分离。当他开始探索这个世界,并且发现世界的范围远非他的嘴唇和手指所能触及得到的时候,就会明白:原来这个世界还有我以外的东西和人。
认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意味着开始分化
豆子认生,恰恰是有自己的开始。
刚出生时,他的内心世界和其他人是一体的。所谓一体,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是未分化状态。认生了,说明他幼小的心灵开始分化了,把人和事物分成两种:安全的客体,不安全的客体。
有一些婴儿一出生就只能是一个人抱,认生现象特别严重。这是因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可能已经感觉到外界的不安全因素,所以格外敏感。还有一些婴儿谁都可以抱,甚至等到几个月大的时候还是没有分清楚谁是亲密的,安全的,这或者也会是一个麻烦。就好像豆妈说的那样,不知道危险。
小宝宝不知道危险是很头疼的问题。人体有很神奇的功能,有些功能是保护自己的。比如痛觉,假如一个人没有痛觉,那很可怕。怎么可怕呢?你想,一个人不知道痛,不怕刀割,不怕火烧,外伤内伤都被忽略,这就是要命的事情了。因为知道痛,所以我们会回避危险物,回避给我们带来伤害的东西和事情。
人的心理也有自我保护机制。这样的机制不需要教,是天生的,或者说早就存在在人的无意识里。区分安全与非安全,是这样的保护机制之一。
小宝宝很敏感,这我在前面说过。宝宝是用心在观察这个世界,心里体会到什么,他就表达出什么。不用按照任何的规则,或者所谓道德、伦理等等,这些都要在宝宝3岁后,慢慢的形成。不过,这会给大人带来一些尴尬。是的,一个人爱不爱孩子,其实看宝宝在他面前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宝宝是很多成年人内心的镜子。
我对婴儿有天生的亲近感,而很多小婴儿确实也比较喜欢我抱。这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内心对宝宝的爱,会被宝宝感受到。对待动物也是如此。很小我就有一条狗,我特别喜欢它,它陪伴我成长达14年之久。因为有与狗相处的经历,因此所有狗在我心里都是朋友。狗也知道这一点,“狗眼看人低”这句话其实很正确,狗是可以从人的心里一下就看到那个人是否会伤害自己的。很多狗,见到我的时候会吠,但当我用眼神和它们交流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狗会安静下来。这就是心灵的作用,也符合“吸引力法则”,情感和情绪是受无意识影响的,因此,无意识会被身边的人和动物感受到。
说着说着扯远了。
分化的好坏影响日后的亲密关系
小豆子的成长中,会经历认生的阶段,这是正常的心理发育阶段。假如没有经历这样的阶段,或者这个阶段经历得太晚,都是个问题。
心理成熟的过程其实就是宝宝完成与妈妈分化的过程,从与妈妈融为一体的状态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行为标志中看出宝宝的成长正在经历哪个阶段。比如认生现象就是一个有趣的心理成长标志。认生在心理学上被成为“陌生人焦虑”,这显示出宝宝已经能从知觉上把妈妈和其他人区分开。随着宝宝身体的发育,他的视力、听力、触觉都发展了许多,他认识妈妈的样子,熟悉妈妈的声音和气味。在小宝宝的心里,妈妈是令自己感到最安全的人,所以当其他人靠近时,宝宝发现他/她不是妈妈,便焦虑起来。可以说,感知觉的发展,使宝宝体验到与妈妈的分离。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认生不正是说明宝宝非常依赖妈妈,不愿分开吗?怎么能说这是分化的标志呢?恰恰是因为宝宝把妈妈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只认这个人的特点,才会排斥其他人。这同时就意味着宝宝开始明白,妈妈是妈妈,宝宝是宝宝,我们各自是一个独立的人。如果宝宝还停留在刚出生时的心理状态——与妈妈融为一体,他就不会焦虑了。
我们知道,成长总是循序渐进的,完成了一个阶段的任务才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正如我们先学会走,再开始跑和跳。心理上的成长也是如此,某一个阶段出现了问题,就会出现心理发育的阻滞——心理发育停留在这个阶段,无法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以致成年后的行为方式还像个小孩子——一个出现问题时的年龄阶段的孩子。
许多的孩子,在开始经历分化阶段的时候没有经历好,那会给将来的完全分化产生影响。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分你我,而有些孩子和人的关系太遥远,总之心理停留在婴儿的状态,使他们无法像个成年人那样处理关系。
马丁·布伯有个经典的关系介绍:亲密关系是我和你,而非我和“他(她)”。这句话中的“他/她”并非真人,而是一个想象中的形象——我希望中的那个人。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世界上的人都可以分为两种:我(自体)和你(客体)。分得清“你我”的人就能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并且维持下去。反之,则不行。因此,马丁·布伯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多人建立关系是和自己内心中“他(她)”的影象建立关系,而忽略了存在的那个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妻子都想改造丈夫,而妈妈总想改造自己的孩子的原因。因为她是在和自己内心中的那个人建立关系,而不是和眼前活生生的丈夫或孩子,其结果当然是关系的失败。
分化不好,常常是由于被过度保护,或过度忽略。
适度照顾,陪伴宝宝走过分化阶段
既然分化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宝宝顺利完成这个过程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案例。有一些妈妈保护自己的宝宝过分了,不让宝宝接触其他的人。这样宝宝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认为只有自己眼前那个人是安全的,其他都不安全。而这样的妈妈往往自身是很焦虑的,自然宝宝也就会受到影响。
有一个妈妈,女儿四岁了,整天还是粘着妈妈,出去外面玩,必须要妈妈抱着,别人要和她说话,她马上就躲到妈妈身边,甚至要大哭。这让妈妈很是着急。看起来这个小女孩子的表现很像是1岁以内的宝宝的反应,可以说是心理发育停滞的状态。
看看这位妈妈带孩子的方式,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她得过产后抑郁,但持续时间不是很长。在她女儿出生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她几乎没有让任何人碰过自己的女儿,她总是不放心别人抱自己的孩子,怕被摔坏。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几乎就不出门,每天就是抱着自己的女儿在房间,有人来探望,也只是给别人看一下,然后就又把自己关起来。当然,后来这样的情况有所好转,但女儿做任何事情,妈妈都会很焦虑。在女儿的世界里,几乎就只有妈妈。
过度保护,使孩子和妈妈无法分离,当然孩子也就没办法完成分化过程。如果唯一让孩子感觉安全的只有妈妈,那么对孩子来说,其他的情景和人都不安全。孩子是没有能力去主动检验的,只有在与其他大人的互动中才能被动的体会到信息:哦,原来别人也是爱我的,也是安全的,才可能愿意去和妈妈以外的人建立关系。当然,孩子的内心感到安全了,才会愿意去发展更多的安全空间。
认生是个阶段,是宝宝必定发展的阶段。认生,说明宝宝开始独立。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做的就是陪伴在他/她身旁,鼓励他/她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在宝宝需要的时候伸出双臂,给予一个及时的安慰。一个安全依赖型的宝宝,是可以短暂接受与妈妈以外的他人互动的。在妈妈的陪伴下,宝宝将逐渐接触更多的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最终能够顺利完成与妈妈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