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宝宝7个月需要稳定的照料

http://www.sina.com.cn    心理医生的《童心密码》 

  我的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他们并不总在一起,有时候是爸爸妈妈在家里,有的时候又会多几个人,某些日子他们会全部出现在家里。

  妈妈和我呆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我喜欢她哼着歌儿哄我睡觉。

  爸爸要晚上才回来,但他的手掌又大又温暖,抱起人来很舒服,爸爸还会做怪相,呵呵,我喜欢和爸爸玩。

  外婆呢,是最经常喂我饭饭的人,外婆做的菠菜牛肉饭好香啊!

  每个人的样子都不一样,脾气也不一样,别以为我小,我可分得清楚呢。

  豆妈记录:高兴的时候叫“ba”,郁闷的时候叫“mma”      7个月

  每个新升级的父母都盼着宝宝叫自己“妈妈”“爸爸”吧,不过,那不着急,怎么也得等到8、9个月不是?据我妈说,我当年算早慧的了,也是9个月才叫的“爸爸”。豆子随他爹,目前看来,各项发育指征都属于大器晚成型,同龄的孩子都会了,豆子才跟上。这个开口叫爸妈的事嘛,估计起码在10个月以后。

  然而,古语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6个月的某天,豆子清晰地叫:“mm~ma~”,豆妈当时的感觉是眼晕,有一种强烈的不现实感,不至于吧?才6个月。疑惑地回过头,寻求外婆的证实,外婆点点头。我们当场商讨了一下,认为:这是无意识的发音。豆子在学习发音,目前这个阶段他要开始发双音节的音了,不像之前,只会发元音。这次叫妈应当属于偶发事件。

  不曾想,接下来几天,豆子每天都会发几次这样的音,虽然不是很清晰,但基本是能听出“妈”和“爸”的。更为神奇的是,发爸和妈的音是有规律的:有几次豆子玩得很兴奋,张口就叫“ba ba !ber ber ber”,发音清脆简短,他用这样的叫声表达高兴;什么时候叫妈呢?答案比较让他妈郁闷——豆子郁闷的时候才叫“mm~~ma~~~”,尾音较长,拖声吊气。豆子一个人委实无聊了,非常想要人抱,就叫“mm~ma~~”,再有,饿极时,哭喊“妈~~~~~”清晰无比。

  古语又云:“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人性啊,万年流长,便是21世纪出产之豆子同古人又有什么区别呢?若有,就是他苦的时候只叫妈,解放了他爹。

  说起来,豆子很功利,小小年纪就把人划分了种群对待。豆妈心理有点失衡,凭什么高兴的时候不是叫妈呢?

  事情还在进一步发展。7个月的时候,豆子随豆妈回了老家,暂住外公外婆家。家里的常驻人口变成了外公、外婆、豆妈、豆子。

  某日,外公从西昌旅游回来,推门房门时,豆子正趴在地上自娱自乐,听见动静,一抬头看见外公,顿时憨笑。

  现在全家人当中,豆子最吃得定的就是外公。盖因外公什么都无条件满足,听不得他哼哼,更不要说大哭。

  在豆子的心里,这几口人各自的分量不同,作用是不一样的。当他饿了,就朝外婆咿咿呀呀——因为外婆负责了豆子一日N餐的烹调、饲养,菠菜猪肝稀饭、南瓜小米粥、清蒸银鳕鱼,吃得小胖子肚滚腰圆;当豆子想娱乐了就找妈妈,因为妈妈总是陪他玩,和他坐在一起翻书,声情并茂地讲拉巴巴的故事;当外婆和妈妈都有事做时,就把豆子放在他的伞车里,让他自己呆着。豆子很无奈,但只能接受,他在小车里无所事事,四下张望打发时间。一旦发现外公走过就赶紧“吱吱哇哇”打招呼,因为他心里门儿清,只有外公会救他。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外婆和妈妈在豆子面前走来走去都可以,唯独外公路过都不行,必须把他抱起来。外公说,嘿,你就把我吃得定!

  老话不是说了吗,小孩儿可都精着呢,猴儿变的,简称猴精。

  心理师爸爸的分析:宝宝需要稳定的照料

  宝宝学会了向不同的人要不同的东西。这是条件反射性的行为,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最基本的二元关系开始有了雏形。此时,主要照料者稳定的性格表现,和照料者本身的稳定,家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都很重要。

  他只是在寻求满足

  豆子的成长总是可以给家人带来非常多的欢乐,也带去很多的焦虑感。这或者就是自然规律,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正面,也有消极的负面,负面总让人不愿意接受。人就是趋利避害的,这是天性。

  我们总是追求快乐,总是希望痛苦失落永远不要发生。而在宝宝的成长中,大人的挫折和无力感时有发生,特别是控制感很强的照料者。有些家庭中,宝宝先叫爸爸还是妈妈,都会让爸爸妈妈有不同的体验。这完全是大人之间的竞争所造成的,问题不在宝宝身上,在大人的心里。

  豆子目前所处的阶段基本是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很多的表现都是条件反射式的,几乎没有通过意识的思考,当然也不需要任何逻辑。妈妈带给豆子的体验是在饿的时候提供食物,在郁闷的时候给自己温暖的怀抱,在感觉恐惧的时候给予自己保护,而在这个过程中,豆子听到那个人的称呼叫“妈妈”,这直接就形成条件反射,好比是“巴浦洛夫的实验狗”,一听铃声就分泌唾液。不同的是,豆子演绎的程序正好相反,一饿,就会叫出“妈妈”两个词。

  从这一点来说,情绪和体验直接影响到豆子嘴上和行为上的表达。其他的称呼,或者豆子见到其他人的表现,也就不难理解了。不过,这些外在影像直接影响到豆子的内在影像,这里有个心理学名词“内投”。通过建立稳定的、持续的互动,慢慢形成了豆子对每个人的固定影像,也就会表现出相应的情感。

  这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假如妈妈给豆子的体验是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那会怎样呢?那样,豆子也就会很矛盾,成为一个内心不稳定的人,喜怒无常的人,性格形成的起点就在这里开始的。

  妈妈的表现要稳定

  爱是什么体会呢?爱就是被满足。恨呢?那就是不被满足的挫折体验。更准确地说,恨的原型是无力感,因为无力,所以就要用愤怒去抵消。而任何一个妈妈都不可能做到及时的、完全地满足自己的宝宝,这时候宝宝的内心体验会分成两种:满足的和挫折的。而这两种体验分别对应两种“妈妈”形象,那就是“好妈妈”和“坏妈妈”。对“好妈妈”,宝宝自然是爱的;对“坏妈妈”宝宝是恨的。但是妈妈只有一个,宝宝该怎么办呢?那就要看妈妈的了。如果妈妈的表现是稳定的,即宝宝饿了,提供给食物;宝宝因要求没被满足拒绝时,给于安慰和拥抱。慢慢地宝宝才知道,哦,原来妈妈就是这样的。宝宝的内心就开始了自我整合,将两个妈妈整合成一个妈妈的形象,虽然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

  但很多妈妈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是分裂的,宝宝高兴的时候,妈妈很开心,把宝宝当心肝;一旦宝宝不舒服,或者对妈妈未能提供的满足感到失望或愤怒而哭泣时,妈妈就自然认为宝宝不听话,开始冷落宝宝或者对宝宝产生攻击性的行为。这时候,宝宝关于“好妈妈、坏妈妈”的体验被证实了,就会产生一方面更依赖妈妈以免失去妈妈的爱,同时又怨恨妈妈的情绪,内心充满矛盾。

  更有甚者,有的妈妈在宝宝闹得厉害,实在没办法时,,忍不住把宝宝扔在一边。这对宝宝来说是灭顶之灾,他的情感受到很深的伤害,对妈妈的情感也就固定在矛盾中。

  所以,什么样的妈妈,带出一个什么样的宝宝。焦虑的妈妈带出来的是焦虑的宝宝。重要照料者的性格稳定对于宝宝的性格发育来说,至关重要,是关键性格形成的稳定根基。

  另外,日常的照料者太多,也会给宝宝带去不适应感,当然安全感也就会相对缺乏。如今很多家庭在宝宝年幼时,时而由爷爷奶奶照料,时而由外公外婆照料,有些家庭则不频频更换保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我一直主张妈妈带宝宝要带到三岁,假如条件所限,也尽量带两年,就是考虑到宝宝与妈妈之间关系的稳定,可以给宝宝的一生带去稳定的感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宝宝生命初期,特别是三岁以内,是性格形成的基础期。把宝宝的性格形容为大厦的话,三岁之内就是打基础和做框架的时候,过了三岁,性格结构基本形成,后面大概就是装修的工作了。假如一个大厦的基础和框架出了问题,外表装修得在华丽,也是危险的。

  心理健康程度可以按等级来分:健康状态(完全意义上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偶然的情绪问题)、心理障碍状态(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状态(人格障碍,适应不良),严重精神疾病(精神病,精神分裂等)。而性格结构出现问题,基本就上心理疾病状态。

  家庭的结构要稳定

  豆子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没有过多的创伤体验,也没有过度的恐惧体验,重要的照料者相对稳定,这对他的性格形成是有利的。因此,豆子很焦虑地哭的时候不多,快乐的时候还是很多的。也难怪他长得比较皮实,这里有基因的问题,也有成长环境的问题。

  之所以豆子在不同的情形下找不同的人,其实就好比是我们吃饭找饭馆,娱乐找KTV,生病找医院一般,这可以是认知的开始。当然,这很难界定。

  成人有时候会因为这些而疑惑,把豆子的表现和自我评价关联起来,那是在以己度人。不过,如果成人因为宝宝的表现引发家庭中的问题,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生病”的家庭,家庭功能和家庭结构可能原本就存在问题,不必拿孩子说事情。遗憾的是,很多家庭恰恰会拿孩子说事情。这样的家庭中的人,需要好好检讨。要不然,家庭中隐藏着的问题,一定会在孩子的身上表现出来。

  有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叫“家庭治疗”。所谓家庭治疗,其理论基础就是,家庭成员中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一定与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功能有关系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尤其如此。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把家庭的结构重新调整,家庭成员内部人与人的关系进行调整,让家庭中所有人在自己的角色上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让整个家庭的功能能顺利发展和发挥,那么,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就相应改善了。

  不管是妈妈,还是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只要是宝宝重要的照料者,这些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直接影响宝宝内心的和谐。如今许多家庭中婆媳冲突不断,实在令人忧虑。要消弭这些冲突,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要想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这句话很多人都懂,但做起来并不易。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父母  照料  宝宝  心理行为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企业服务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